基于GPS资料研究汶川与芦山地震变形过程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xl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概述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大震,使人们迫切追问这两次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各断层段构造形变特征、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速率经历了怎样的时空演变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定量解答,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域构造应变环境的大震影响,龙门山断裂带的震后愈合过程、应变积累恢复、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大陆逆冲型强震的孕震机制、地震触发、地震周期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高精度、高密度GPS地壳形变资料为约束,并辅以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定量分析。通过解析分析与建立多断层系统的三维反演模型,定量研究了汶川与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层及周边区域的地表变形、深部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速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动态识别了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层深部滑动亏损速率的快速增加、汶川地震后不同段的差异愈合过程和芦山地震对愈合过程的影响。最后根据闭锁程度动态反演结果推估龙门山断层不同段的愈合时间,提高了GPS数据在评估地震周期全过程中的有效应用。2.本论文取得的重要认识和主要进展(1)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快速增加利用1999-2001年、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的3期GPS速度场资料,分析了龙门山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的演化过程。DEFNODE负位错反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层处于强闭锁状态,但其断层滑动亏损速率似乎在2004-2007年发生了快速增加,即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可能出现了加速。这一发现或为大震的短临预测探索提供一种重要线索。(2)芦山地震并未明显减弱龙门山断层西南段的大震危险性汶川地震促使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加快、断层闭锁程度增强,芦山地震并未使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主干断裂发生破裂,该主干断裂上的应变能并未被显著释放,目前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芦山地震西南方向的地震空段仍处于强闭锁状态,并在持续积累应变能。因此,该断裂段未来的大震危险性仍需特别关注。(3)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层不同段重新闭锁与快速愈合利用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2015-2018年和2017-2020年的5期GPS速度场资料,分析了龙门山破裂断层面的重新闭锁与愈合过程,以及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和芦山地震对愈合过程的影响。DEFNODE负位错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破裂断层震后愈合过程在不同段呈现不同特征和显著差异:断层中段在汶川地震后处于蠕滑状态,而在芦山地震后,汶川震中西南方向断层的闭锁程度快速增强、闭锁面积快速增大,表明其正在快速愈合,并且愈合区域快速向汶川震中方向扩展;而中段位于震中北东方向的大部分破裂断层迄今尚未愈合,仍处于蠕滑状态,估计演化到愈合还需要至少数年以上的时间;龙门山断层北东段经历了汶川震后的短期蠕滑后,在2011-2013年就快速恢复了闭锁状态,表明断层面已经愈合,目前强闭锁范围开始往中段扩展。(4)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层中南段闭锁演化过程利用汶川地震后、芦山地震前的三年时间(2010.30-2013.30)和芦山地震后的一年时间(2014.0-2015.0)GPS连续站时间序列结果,对龙门山断层中南段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动态演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讨论了断层中段的愈合过程。TDEFNODE负位错反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震中周边破裂区域的闭锁程度快速增强,由2010年基本处于蠕滑状态,至2013年处于较强闭锁状态,闭锁范围也快速增大,由汶川震中西南方向逐渐趋近震中位置;芦山地震后,汶川震中附近的闭锁程度和闭锁范围进一步增大,表明该部分断层正在快速愈合。汶川震中北东方向的大部分破裂区域依然处于蠕滑状态,表明该部分断层还未开始愈合。芦山地震震中附近及其西南方向断层一直处于强闭锁状态,且完全闭锁区域的滑动亏损速率逐年减小,可能表明已经愈合的区域分担了巴颜喀拉块体对四川盆地的部分挤压作用。此外,GPS时间序列反演的剖面结果显示,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层西南段平行断层走滑运动在近断层处表现出左旋特征,而远场块体之间表现出右旋运动特征,分别与芦山地震逆冲兼左旋破裂和GPS速度剖面远场右旋结果一致。(5)龙门山构造带周边地表三维变形演化特征GPS应变率场和速度剖面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使龙门山断层中段完全解锁,在断层两侧存在明显的逆冲和走滑阶跃,且逆冲分量大于走滑分量,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由震前挤压变形转变为震后拉张变形;截至目前中段蠕滑速率虽有所减小,但仍存在震后蠕滑量,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震后拉张变形也逐渐减弱。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层西南段仍表现为大范围的连续变形,且东西向挤压变形在芦山地震后还有所增强,表明断层持续处于强闭锁状态;目前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平行断层的右旋扭动量在逐渐减小,但水平缩短速率依然明显高于汶川震前。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GPS基线时间序列结果显示:LS01_LS03和LS04_LS08两组基线在芦山地震后仍然快速缩短,且缩短速率较震前稍有增加,可能表明跨芦山震中周边区域的挤压增强;LS04_LS10基线在芦山地震后,延续了震前的速率逐年衰减特征,且缩短速率逐渐趋近于0,可能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所受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在增强。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的年均垂直变化速率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造成上盘的七盘沟场地和下盘的灌县及双河场地的垂直变化速率都明显增大,这主要体现了同震的影响;从2010年开始,这些场地的垂直运动速率已经很小,并在后续几年维持稳定,表明汶川地震对断裂带附近垂直变形的震后影响微弱。
其他文献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是山西地堑系的重要部分,位于山西地堑系北端,属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以半地堑—地堑构造为主的拉张断陷区,发育多个地堑、半地堑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盆岭构造区。这些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将盆岭区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块。上地幔软流圈熔融物质的上涌造成了盆岭区的整体拉张环境,是造成盆地断陷、断块掀斜的深部动力学原因。目前,有关该区域地震构造方面的研
Py-FeO2、Py-FeOOH和ε-FeOOH是地幔及核幔边界的重要成分,也是地球深部的重要含水相矿物,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性演化特征对了解地幔物质组成和结构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0-350GPa压力条件下Py-FeO2和Py-FeOOH以及0-170GPa压力条件下ε-FeOOH的晶体结构与弹性性质;分析了三种矿物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及ε-FeOOH结构中的
地震监测预报研究领域中,流体是识别构造带展布和活动的敏感组分,已有大量观测表明地震前出现土壤气或地下水溶解气体异常,但异常特征与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地质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了断裂带土壤气及地下水溶解气与区域构造分布及构造活动的关系。选取沉积盖层较厚、井泉分布较少,适合进行断裂带土壤气观测的唐山地区为分析断裂带土壤气受区域构造分布作用的研究区;同时以井泉分布较多,适宜开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科学计算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GPS技术在地壳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高精度、大尺度、多维的地壳形变监测数据。GPS资料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如地壳运动信息、地壳形变信息、各种噪声信息等等。所以,如何高效、快速的提取这些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从这种思路出发,首先进行高性能计算方法的研
嘉黎断裂带是一条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型走滑断裂,也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最东端的一条断裂,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块体运动重要的调节断裂。断裂全长超500km,从平坦高原内部向SE方向延伸,经过南迦巴瓦构造结前缘,后转为SSE走向延伸出西藏,跨越三大类型的地貌单元。对嘉黎断裂带进行晚第四纪活动性的系统性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今青藏高原的变形模式,对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
为探究微波桶内干燥装置结构设计,以HFSS为软件模拟平台,对比12 L规模桶内干燥装置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推至200 L规模桶内干燥装置。结果表明,入口长边在桶盖上沿径向布置比短边沿径向布置得到的电场强度均匀性要好,建议采用入口长边沿桶盖径向的布置方式;微波入口与物料表面距离可调,即微波桶内干燥装置顶盖与盛装桶之间的连接方式应设计为可调节结构。
利用自行研制的浓缩液桶内干燥装置进行了含硼44 000 ppm和30 000 ppm的模拟浓缩液桶内干燥试验研究。考察了水分蒸发速率、干燥产物含水率和性状、减容比以及去污能力。结果表明:在较高加热温度条件下,干燥过程平均水分蒸发速率可以达到6.0 kg/h,干燥产物含水率≯15%,整体减容比达到了4.06.0;但是去污能力较差,干燥过程产生的冷凝水不能直接排放,需要增加处理设备进行处理或返回蒸发器
肖培东老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他的语文活动设计常常是"浅"起点"深"落点,扎实而精准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具有"讲究整体性、聚焦语言点、增强体验感"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提升思维、涵养审美、传承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地震预测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测至今难以突破。有望推进短临地震预测的一个领域是对地震前兆的研究。但目前对地震现象尤其是前兆现象认识不清,对什么样的前兆异常才是可重复性、可靠的短临前兆异常,至今仍没有明确答案。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数值模拟实验一直是研究地震及前兆机理的有效手段。虽然大量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在粘滑失稳前断层会经历预滑或前兆性滑动过程,同时伴随着声发射事件的增加和电压等物理参
电各向异性的存在会扭曲大地电磁(MT)响应并可能产生一些特殊现象,比如相位超象限现象、不同维性工具分析结果的差异、各向同性反演中出现的宏观各向异性结构或不真实的虚假构造等,这些特殊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各向异性结构存在的印迹。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这些印迹也同样可能由特殊的各向同性构造感应产生;另一方面,受地下复杂结构环境以及各向异性强弱程度的影响,即使存在各向异性结构,也不一定会在响应数据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