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与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分析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针对如何应用Solitaire支架在超早期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减少相关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动脉闭塞的患者共71例。将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共41例设为机械取栓组,使用动脉内导管溶栓进行治疗的患者共30例,设为动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通过TICI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价;监测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比较其术后1d后的v WF水平等实验检验资料;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继发性脑栓塞等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对两组患者术前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出院较术前评分下降超过6分,本研究认为神经功能改善,并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而出院后随访的临床预后情况则通过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进行量化比较,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取栓或溶栓后立即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对血流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机械取栓组患者,血流达到TICI 3级21例,6例患者达到2a级,2b级8例,1级4例,0级2例。TICI评分大于或等于2级本研究中视为再通,共35例,再通率为85.36%。而动脉溶栓组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显示,TICI分级3级共5名患者,2a级5例,2b级9例,1级9例,0级2例,共19例患者取得再通,再通率为63.33%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通过卡方检验分析(x~2=6.618,P=0.0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优于动脉溶栓组。2两组患者行再通治疗后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比较情况。本研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症状性脑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继发性脑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其中机械取栓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共2例;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给予止痉治疗后缓解;2例发生继发性脑栓塞;死亡3例。动脉溶栓组中,有1例症状性脑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2例继发性脑栓塞,死亡2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17.1%vs 16.7%,x~2=0.002,P=0.964),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之间(7.3%vs 6.7%,连续校正x~2=0.000,P=0.916),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将两组患者的基线以及出院时NIHSS评分的结果分别进行配对秩和检验,机械取栓组(Z=-4.148,P<0.05)以及动脉溶栓组(Z=-3.745,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的结果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9 vs 11,Z=1.433,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将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较基线NIHSS评分下降大于6分,视为神经功能改善;将侧支循环评分(ASITN/SIR血流分级)大于2级视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层比较,在侧支循环条件良好的患者中,两组间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侧支循环条件差的患者中,两组间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检验资料在通过对术后1d的v WF的实验检验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经比较(2.40±0.326 vs 2.38±0.333)IU/ml,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54,P=0.69>0.05)。5随访资料两组患者术后90d我们进行随访,通过改良Rankin评分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以小于或等于2级视为长期预后改善,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43.9%vs 36.7%,χ2=0.002,P=0.54),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对于急性前循环动脉闭塞的再通是有效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动脉内溶栓治疗,尤其对于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显著。2相对于动脉内溶栓治疗,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栓塞等并发症发病率并不增高,机械取栓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