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垂直空间异质性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wo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碳库每年能够向大气碳库输送约60 Pg C二氧化碳。外源碳输入土壤后,能够短期内强烈影响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这一现象被定义为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PE),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能够调控土壤碳库源-汇关系转化。目前激发效应被证实是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且具有巨大的空间异质性。然而,以往研究往往关注激发效应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于激发效应的垂直空间异质性研究开展较少,导致激发效应的垂直空间变异规律尚不清晰。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能够通过改变植被碳向土壤输入的数量,影响激发效应的强度。然而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变化规律,及激发效应对外源碳输入数量的改变的响应在海拔梯度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背后的调控机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文以安徽马鬃岭林场海拔750、950、1150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长达97天的室内培养实验,以13C标记的杉木叶凋落物代表外源碳,设置了四种外源碳输入量处理(CK处理:不添加凋落物,L1、L2、L3处理分别表示:添加含2.5%、5%、10%土壤有机碳量13C标记的杉木叶凋落物),对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进行测定,以期阐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垂直空间异质性,及杉木叶凋落物输入量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的影响在不同海拔的差异,揭示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寻找能够科学促进土壤碳存储的凋落物管理方式。通过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海拔梯度间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碳含量与黏粒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存在差异。外源碳添加提高了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和累积土壤碳矿化量。依据激发效应的变化趋势,将培养期划分为培养前期(0-37天)和培养中后期(38-97天)两个阶段,培养前期的累积矿化量高于培养后期。外源碳输入和海拔梯度对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海拔梯度土壤间来源于外源碳的累积矿化量,呈现随外源碳输入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壤碳库和外源碳中的不稳定组分优先分解,培养中后期外源碳的相对较难分解组分(木质素和多酚类化合物等)限制了对外源碳的利用。(2)外源碳输入诱导的激发效应,基本均为正激发效应。等量外源碳输入在不同海拔土壤诱导的激发效应并不一致,存在着明显的垂直空间异质性。低海拔750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在各外源碳输入处理下均较高,而中海拔950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普遍较低。多种统计分析结果均表明,海拔梯度间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差异,调控激发效应的垂直空间异质性,它们能够解释激发效应空间变异的69%。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累积激发效应的首要因素,土壤C/N也能通过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调控激发效应强度。在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以细菌为主的r-策略者微生物对外源碳的利用,能够诱导激发效应在早期迅速增强,以真菌为主的K策略者对难分解组分的利用,能够促进培养中后期的土壤有机质分解。r-策略者与K策略者对养分的竞争,能够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外源碳输入引起微生物对与碳氮磷相关胞外酶分泌增加,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对培养中后期的激发效应有重要影响。海拔750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均较高,海拔950土壤则相反,也是导致海拔梯度土壤间激发效应空间变异趋势的重要原因。(3)由于海拔间土壤存在差异性,随外源碳输入数量增加,激发效应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均在高量外源碳输入时激发效应最强。在培养前期由于底物优先利用机制,使中高量外源碳输入诱导的激发效应削弱。海拔950土壤和1150土壤基本均呈现随外源碳输入增加,激发效应也增加的趋势。微生物在高量外源碳输入时,易造成微生物的养分化学计量失衡,增加对氮的长期养分需求,通过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获取氮素,增强了激发效应的强度。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海拔的土壤由外源碳输入诱导的激发效应存在垂直空间异质性,不同海拔土壤随外源碳输入的激发效应变化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海拔梯度间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胞外酶活性的差异,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不同海拔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培养期间激发效应受到微生物底物优先利用机制,化学计量分解机制,以及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调控。本研究揭示了亚热带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激发效应的垂直空间变异规律,以及不同海拔土壤的激发效应对外源输入量增加的响应。此结果能够为激发效应垂直空间异质性研究给予数据支持,也能够为提升森林土壤肥力,提供科学的凋落物管理和营林措施。
其他文献
山水资源是大自然无条件赋予的。随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全体人民的责任,人民开始越发重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山水环境。目前缺乏从山水角度将区域与村落层面结合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构成,因此,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构成影响研究为徽州村落保护与发展以及现代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对国内外聚落研究以及徽州村落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区域和村落两个尺度,分别采用构建
学位
热塑性弹性体(TPEs)是一类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聚合物材料,它既可以表现出橡胶的弹性,又具有塑料易于加工的性能。瓶刷状聚合物(BBPs)是一类具有高密度侧链的接枝聚合物,由于大量的聚合物侧链被拴在聚合物主链上,使得这些聚合物分子看起来就像“瓶刷”。相比于其线性类似物,这类聚合物拥有独特的物理特性。通过合成精确结构和化学成分的BBPs,可以探索其一系列潜在的应用,如弹性体、有机光电材料和能量存储材
学位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针叶用材树种,是中国南方人工林中比例最高的树种,杉木在我国人工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杉木连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木材等资源,但由此引发土壤地力衰退。为防止杉木连栽引起地力衰退现象的出现,促进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在杉木一代林采伐迹地上轮作枫香和檫树,以杉木二代林作为对照,对3种林分的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分析比较,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杉木二代林的
学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体,准确估算森林冠层高度是核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基础。开展大区域尺度森林冠层高度研究,对于监测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和评估森林固碳能力至关重要。安徽省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重点省份,林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和植被垂直结构参数提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一代星载全波形激光雷达GEDI系统被设计专门用于测量植被结构,为
学位
木质素,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存储量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由于其存在着空间结构复杂、化学反应活性弱和回收利用低效等问题,限制了木质素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应用。对此,本文以碱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出了碱木质素纳米颗粒(ALNPs)。随后与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共组装,构筑出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共组装体(ALNPs/GO组装体),制备了一种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LNPs/GO复合
学位
沿海防护林发挥着重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沿海岸梯度树木的适应性研究多集中在叶生理和形态性状方面,对叶片性状和化学计量适应性变化和协同关系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东台林场水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距离海岸远近设立3条垂直海岸样线,样线之间间距100 m,每条样线内分为四个梯度,梯度之间距离1000 m,每个梯度设置20 m×20 m的固定样方,3条样线共12个样方。在每个样地中,选择长势
学位
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导致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威胁,大健康产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森林康养被誉为不用人工医疗手段可以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森林康养的最佳目的地。森林康养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新业态,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为国有林场产业转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无疑
学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壤所存储的有机碳约占全球土壤的73%。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调控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过程,其速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大气CO2浓度、全球碳循环等产生深刻影响。氮磷添加如何影响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尚不清楚,尤其是20-40 cm土壤。因此,本研究以北亚热带马鬃岭林场四种林分: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黄山松林(Pinus taiwan
学位
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是位于感觉神经元上的跨膜蛋白,决定着该神经元对气味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而信息素受体(pheromone receptor,PR)是参与感知信息素的一类特殊受体,因此,PR基因是决定雄蛾准确识别配偶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重大杨树食叶害虫——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为研究对象,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和挖掘气味受体,筛选出雄虫触角高表达以
学位
壳斗科栎类是森林树种中分布最广的类群,生态适应幅度大,许多种类是群落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对环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下有着自我调控能力,凋落物是连接森林生态系统地下和地上生态过程的关键纽带,其存量及其化学计量也可反应群落的稳定性。本文以大别山区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7月~10月,在200~1200m范围内按每隔100 m设置样地,开展栎类天然次生林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