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历时两千多年,传统的隐喻研究只囿于修辞研究,把隐喻只是看作语言修饰,就像蛋糕上的糖衣,味道香甜,但却无甚用处。现代隐喻研究拓宽了研究视野,隐喻研究现在引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等学者的兴趣。莱科夫从认知的角度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隐喻研究发现,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从根本上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无论中华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哺育了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隐喻,在中西各自的文明发展史上,隐喻的翻译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兴趣。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赋予了隐喻的特殊性,人们对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一直在探讨、研究之中。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翻译实践的历史和一些翻译理论,然后介绍了一些翻译理论,主要集中介绍了对等理论,特别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本文也介绍了隐喻研究发展的历史,从以亚力士多德和罗马学者为代表的,早期的,仅限于修辞方面的隐喻研究,理查逊和布莱克的相互作用理论到莱科夫对隐喻研究的贡献。就隐喻翻译而言,本文介绍了达科特,纽马克及一些认知隐喻翻译的观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一、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知经验的差异为隐喻翻译带来了难度。二、汉语和英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使得隐喻翻译极为困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语音差异,形态差异和句法差异)说明了这一点。三、文化差异也增加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差异和传说及典故的不同历史起源。四、源语的篇章风格也为隐喻翻译设置了障碍,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翻译。最后本文专门用一章提供一些隐喻翻译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做出以下结论:由于认知经验的不同,语言特点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迥异,在汉语和英语之间的隐喻翻译中很难消除这些差异。然而,不管消除这些差异的困难有多大,尽管隐喻翻译有其局限,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致力于隐喻翻译,寻求更成功的隐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