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发现可感染和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蜱至少有40余种,但经证实能作为传播媒介的蜱种只有大约12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目前全球莱姆病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0个不同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具有遗传多态性和抗原异质性,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地区分离株的致病性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菌株被分离出来,有必要从病原出发去研究这些分离株的传播媒介和病原特性,也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本研究利用我们实验室从黑龙江革蜱中分离到的B. garinii SZ菌株,在获得B. garinii SZ的单克隆菌株后,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了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感染小鼠各组织中的菌含量,并结合病理切片,分析B. garinii SZ株的致病性及组织嗜性。以B. burgdorferi B31和B. afzelii BO23组作为感染对照组,螺旋体载量、病原体分离和病理切片结果分析显示,B. garinii SZ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发小鼠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并显示出与B. burgdorferi B31不同的组织嗜性。通过感染和经期传播实验探究青海血蜱、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传播B. garinii SZ和B. burgdorferi B31的能力,以及对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传播能力。结果证实,野外青海血蜱饥饿成蜱和若蜱体内携带B. garinii型莱姆病螺旋体,青海血蜱幼蜱-若蜱和若蜱-成蜱阶段可感染和经期传播B. garinii SZ型莱姆病病原,而只能感染却不能经期传播B. burgdorferi B31型莱姆病病原。长角血蜱幼蜱-若蜱和若蜱-成蜱阶段均不能传播莱姆病病原。血红扇头蜱若蜱-成蜱阶段不能传播B. garinii SZ型莱姆病病原,而能传播B. burgdorferi B31型莱姆病病原;但幼蜱-若蜱阶段对此两种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均不能传播。这表明青海血蜱、长角血蜱和血红扇头蜱对此两种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传播能力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于不同蜱种间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之间差异。对B. garinii SZ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B. garinii SZ基因组大小为152,120,8bp,染色体为902,487bp,平均G+C含量为28.2%;质粒基因为618,721bp,占整个基因组的40.6%,包含9个线性质粒和10个环状质粒;具有33个tRNAs和4条完整的rRNAs,于cp32-10质粒上发现了一个CRISPR位点,包含四个TATTTAAATTCTTTTCTAC重复序列。以各质粒上特有的标识基因作为靶基因,PCR分析了感染小鼠各组织中质粒组分的多样性,荧光定量PT-PCR分析了这些标识基因的表达量,初步分析了质粒组分与临床表现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性。转录组测序后总共筛选到73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有288个基因是在B. garinii SZ中上调表达;443个基因在B. burgdorferi B31中上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多种是膜蛋白,这些膜蛋白是与莱姆病螺旋体致病性和毒力密切相关的。以上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莱姆病螺旋体B. garinii SZ的传播媒介和病原特性,也提示其传播媒介、致病性、组织嗜性、基因组和转录组与国际标准株(B. burgdorferi B31)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均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提供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