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3D STIR SPACE序列平扫和增强显示骶丛与坐骨神经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对比3D STIR SPACE序列平扫和增强扫描显示骶丛与坐骨神经的优劣。方法:对27名患者行骶丛及坐骨神经3D STIR SPACE序列平扫和增强,观察所有患者平扫和增强冠状面MIP图像上的腰4~骶4神经及坐骨神经,根据神经连续性、边界、束状细微结构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由神经不可见到神经显示清楚,分别评为1~4分。结果:27名患者腰4~骶4和坐骨神经总计378条,平扫1~4分分别为25.1%(95/378)、59.0%(223/378)、15.9%(60/378)和0%(0/378);增强1~4分分别为20.9%(79/378)、29.4%(111/378)、39.4%(149/378)和10.3%(39/378)。腰4~骶4和坐骨神经各54条,每根神经平扫显示率(≥2分)分别为94.4%(51/54)、96.3%(52/54)、98.1%(53/54)、100%(54/54)、77.8%(42/54)、20.4%(11/54)和37.0%(20/54);增强显示率分别为100%(54/54)、98.1%(53/54)、98.1%(53/54)、100%(54/54)、77.8%(42/54)、35.2%(19/54)和44.4%(24/54)。腰4~骶4和坐骨神经的得分增强优于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STIR SPACE序列平扫和增强均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骶丛和坐骨神经,而增强图像神经显示更清楚。第二部分健康志愿者与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DTI对比研究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对25名志愿者及6名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者的骶丛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定量分析、对比骶丛L4~S3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等微结构特性,并观察纤维束示踪成像下志愿者及患者骶丛的形态学结构。方法:对25名健康志愿者及6名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行骶丛3D STIR SPACE序列及DTI的EPI序列扫描,将EPI序列的Tensor图传输到Neuro3D工作站,通过在L4~S3各神经根处放置感兴趣区,获取FA值及ADC值。然后将3D STIR SPACE图像传输到Neuro 3D工作站与Tensor图进行融合,参数设定后,通过播点的方式进行纤维束重建并观察骶丛神经组成、走行等形态学结构。结果:25名志愿者、6名患者L4~S3神经FA均值及ADC均值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L4~S4每根神经FA均值及ADC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S3每根神经的FA均值及ADC均值对比,除L5、S1和S2神经的FA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34、0.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三维显示志愿者及患者的骶丛神经组成及走形,且患者神经明显异常。结论:将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成像运用到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中,能够观察到骶丛神经微结构特性改变及形态学结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