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业成绩自然也就成为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自我妨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妨碍是指在评价情境中或在评价情境之前,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预先有意地设置障碍或人为地夸大取得成功的困难程度,以保护自我价值或者自己在他人心目中能力形象的一种策略。本研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在对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初二学生和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Rhodewalt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刘惠军教授等编制的成就目标量表,分析了中学生自我妨碍的状况,并且对中学生自我妨碍、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学生自我妨碍的特点是:中学生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中生自我妨碍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妨碍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中学生成就目标的特点是:接近型掌握目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接近型掌握目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的接近型掌握目标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回避型掌握目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回避型掌握目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在回避型掌握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接近型成绩目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回避型成绩目标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
3.中学生的自我妨碍和学业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妨碍得分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较低。
4.自我妨碍与接近型掌握目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回避型成绩目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回避型掌握目标、接近型成绩目标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5.自我妨碍既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又通过回避型成绩目标和接近型掌握目标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回避型成绩目标和接近型掌握目标在自我妨碍影响学业成绩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