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了我国滨海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高精度的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是准确掌握滨海地区土壤生态现状的关键。高光谱遥感凭借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及信息量大等显著优势,为土壤盐分定量估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水分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盐分估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光谱干扰因素,也是导致其估测精度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去除水分干扰为前提的土壤盐分定量估测研究,对指导滨海盐渍地生态修复,改善土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了我国滨海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高精度的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是准确掌握滨海地区土壤生态现状的关键。高光谱遥感凭借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及信息量大等显著优势,为土壤盐分定量估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水分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盐分估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光谱干扰因素,也是导致其估测精度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去除水分干扰为前提的土壤盐分定量估测研究,对指导滨海盐渍地生态修复,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区为研究区,在实验室可控环境下,对烘干、研磨和过筛处理后的145个表层(0-20 cm)盐渍土样本进行重湿润,模拟不同梯度的土壤含水情况(1-50%),获取实测高光谱数据,提出了能够弱化或剔除土壤水分影响的高光谱估测方法,命名为土壤盐分“除水”高光谱估测方法,分析了水分和盐分胁迫下的土壤光谱响应特征,分别构建了滨海土壤盐分“除水”高光谱指数模型和统计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理清了盐渍土水分、盐分与土壤光谱之间的定量关系滨海地区土壤水分具有高含量和高变异性特征,限制了不同含水率盐渍土光谱研究,降低了土壤盐分高光谱定量估测准确性。利用不同含水率梯度的盐渍土反射率数据,开展了水分和盐分胁迫下的土壤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水分是含盐量在0.56-5 g/kg之间盐渍土光谱反射率降低的主导因素;当土壤含水率到达50%,土壤孔隙中的水含量趋于饱和,土壤反射率开始上升。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土壤含盐量不断增加至10 g/kg以上,盐分开始改变由水分所主导的反射率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水分掩盖了部分由土壤盐分引起的光谱变化,是导致土壤盐分定量估测精度降低的重要原因;位于840 nm、1915 nm以及2025 nm附近的光谱在水分干扰下仍保持了对土壤盐分的较高敏感性,被视为具有“除水”潜力的土壤盐分敏感波段,为滨海地区土壤盐分“除水”估测提供了新思路。(2)创建了土壤盐分“除水”高光谱指数模型和统计模型针对滨海地区水分干扰导致的土壤盐分估测精度降低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土壤盐分“除水”高光谱指数模型,该模型分别基于原光谱和Savitzky-Golay一阶微分(SG-FD)预处理光谱,利用光谱反射率(R)、差值指数(D)、比值指数(SR)和归一化指数(ND)形式构建,并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其“除水”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基于SG-FD预处理光谱的d SR和d ND指数模型的土壤盐分“除水”估测精度最佳,构成指数的最优波长均位于1901 nm和1992 nm。d SR和d ND指数模型“除水”原因在于一方面SG-FD预处理提高了土壤光谱与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二者有效提取并利用了位于840 nm、1435 nm、1915 nm以及2025 nm边缘附近具有“除水”潜力的土壤盐分敏感波长,该模型为滨海地区土壤盐分“除水”估测提供了新方法。除指数模型外,还提出了土壤盐分“除水”高光谱估测统计模型,该模型分别基于分段直接标准化(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PDS)转换后的PDS光谱、正交信号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OSC)滤波后的OSC光谱和未经处理的SG-FD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构建,并联合Spearman相关分析和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分析对其“除水”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统计模型的土壤盐分估测性能排序为OSC-PLSR>PLSR>PDS-PLSR。OSC-PLSR模型“除水”原因是一方面OSC滤波提高了土壤光谱与土壤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OSC-PLSR模型精确提炼了位于1410 nm、1500 nm以及2100nm附近的重要波长,同时提升了土壤盐分高相关性波长与模型重要波长之间的吻合程度,该模型为滨海地区土壤盐分“除水”估测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方法。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区土壤盐分“除水”估测的应用需求,确定了最适用的模型方法。讨论了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高光谱指数模型和统计模型的性能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OSC-PLSR统计模型方法更为稳定和可靠,原因在于该模型基于OSC光谱构建,实现了直接在光谱层面上的滤波“除水”操作。
其他文献
白衣属(Lepra)地衣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白衣属为世界广布属,通常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多数生于树皮,少数生于岩石或土壤,目前世界范围共报道约190个种,中国已报道39个种。该属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具子囊盘或否,子囊盘茶渍型,有时具裂芽或粉芽,粉芽呈颗粒状或粉末状,裂芽呈指状
人工智能和算法兴起,科技创新浪潮席卷司法审判,依托算法构建智能审判体系的司法人工智能势不可挡。算法裁判作为一种创新性裁判方式,较法官裁判更加客观中立,为司法审判各项制度注入了全新动力,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建设智慧法院作为未来实现智能审判的重要规划[1]。“智慧法院”的建设发展,即是算法裁判深入司法实践的具体释明。但,决策对象和裁判方式的重新定义让算法裁判提升司法质效的同时,
2014年,“生态保护红线”被写入《环境保护法》,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被纳入到了法律制度建设的轨道,目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其它法律也都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关内容。2016年9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山东省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到制度建设与法律保障的环节。在目前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控当中,地方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2013年《公司法》修订后,认缴制登上我国资本制度的舞台。认缴制的实行,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但与此同时,难以避免股东借助出资期限等约定自由来逃避出资义务,加之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及救济举措,给债权人的利益乃至整个市场秩序带来风险,造成股东出资自治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关系的失衡。为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引发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在非破产情形下关于出资是否适用加速到期的争议。为更好解决
祭奠活动常与传统礼仪文化息息相关,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对逝者表达哀思之情。祭奠权则是此类活动数千年来积淀的价值传承与民众权利意识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兴权利。鉴于祭奠权未被法律明确规定,无法以立法确认的模式寻求司法救济,故只能在司法实践中通过个案的审理识别出“正当利益”并获得法律保护,即祭奠权的司法生成。在其司法生成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多问题:祭奠权该如何定性;祭奠利益值不值得法律保护;实务中有没有、有多少
如今《民法典》的实施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民法典》第十条的“可以适用习惯”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二条对民事习惯的概念和适用做了更清晰的限定,为司法裁判供了助力。对于民事习惯而言,《民法典》第十条不仅仅是一则一般条款,也是法源条款,用制定法的方式认可了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为民事裁判依据的选择供了更广的范围,使民事裁判保持
太阳辐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直接能量来源,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影响冰川表面热量交换和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气象因子,在冰冻圈尤其是山地冰川地区的水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圈和冰冻圈正在经历快速变化,中国多数山地冰川物质处于亏损状态,且近年来亏随速度加快,祁连山地区山地冰川变化尤为明显。为了探究山地冰川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动态变化特征,科研人员对冰川表面的辐射收支进行了大量实地观测。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大规模工农业开发,导致大量土壤随着径流迁移流失,给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恢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提出“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对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开展系统的多因素综合研究成为趋势。因此研究栖龙湾小流域降雨变化特征、进
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水分子的重要部分,虽然它在自然水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及径流等分布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是研究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示踪剂。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降水是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的最终产品,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解析水汽运动过程存在局限性,而水汽稳定同位素可以用来全面地分析水汽来源、输送及补给等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水循环及其反馈机制,现已成为地球化学领域
水作为一种有限而宝贵的资源,支撑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地区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水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评价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性的指标,因此,提高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性、深化对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还有利于调整区域三产比重,实现产业结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