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胡先骗为对象,以时间为序,考察其在近代历史变迁中的政治取向问题,在分析中主要以胡先骕在国共两党纷争格局中的立场问题为主线,探讨他在时局变迁背景下所作出的政治抉择。胡先骕出生于1894年,以时代划分,可算是转型时代成长起来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其一生的德业事功基本上定型于早年的成长教育时期,传统的儒家教育与科举废除后的改宗新学奠定了胡先骕成长为少有的科学与人文双栖学者的基础,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双重影响使他一生兼具道德与自由民主的双重追求,同时也使他继承了传统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道精神。20年代胡先骗服膺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他在关于人的平等、自由与平等关系以及政治制度抉择标准等问题上都开始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在30、40年代影响了胡先骗在国共两党纷争之间的抉择。对于晚清民初的政治格局胡先骗也给出自己的评价,影响其判定的因素在于精英意识与道德标准。胡先骕一生时刻关注着现实政治与国家命运走势,30、40年代胡在国共两党对立格局中的倾向日益明朗,抗战建国时期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胡先骕逐渐认同于国民党,并为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有关地方政治改革的建议。到国共内战时期,他已经完全倒向国民党政权,发文为国民党寻求革新之道,甚至公开呼吁自由知识分子组党以抵制极权共产主义的胜利。以时间划分,胡先骗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态度比国共内战时期要相对温和一点,他的着眼点更多在于国家抗战建国大业的实现。但内战时期,即使是国共在战场上早已攻守易位、国民党已没有多少转寰余地的情况下,他仍然与一批自由知识分子出来宣传组党并着手酝酿实践,为国民党“补台”。驱使他行动的是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与对极权政治的恐惧。50年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胡先骕也为其建国前所犯下的“政治错误”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