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是从课堂语言学习到现实应用之间的桥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口语教学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为不断提升泰国汉语初级口语课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调查了解教师口语课授课情况,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方式,在综合分析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法为支撑,对泰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构建意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体认识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与指导第二语言习得者口语能力的获得过程,将这一理论及其具体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国际口语课教学中去,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法以其循序渐进、便于联系实际的特点,被认为是很适宜用于口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支架”本来指盖房子时使用的脚手架,理论研究中借用这个词汇形象地描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措施:教师的提问、解答、展示等教学行为都可以表述为搭建“支架”,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基础知识,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答问、识记等学习行为都是攀爬“支架”的过程,目的也是为了到达更高的认识层面。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的过程,就是在设计的情境基础上,选择支架、搭建支架、最终解除支架的过程。因此,在付诸教学实践之前,要预先设想教学时可能涉及的内容,并为这些内容设计支架,进而在课堂上使用它们引导学生的发展。支架式教学法操作过程一般由选定主题、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六个环节组成。其中,主题的选定一般由学校、教材、当日授课安排而确定,支架的搭建、情境的设置及协作学习是教学中三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在设计教学时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以其教师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为初级阶段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一种更符合知识建构规律的教学方法。也为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和视角,摆正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法在泰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应当得到更好地发挥。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此次泰国汉语口语教学设计研究,更好地把建构主义理论及支架式教学法引入到服务指导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一套能够更加有益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提高口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