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选方用药等方面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梳理、挖掘和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证治经验、规律和特点,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指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临床诊治和临床研究。研究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为“黄疸”、“胁痛”、“痞满”、“虚劳”、“鼓胀”等,然后通过在《中华医典》中输入上述检索词进行检索,通过一定的筛选条件后,对搜集到的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外治、药膳食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最后将检索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方药文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将历朝历代医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方药规律进行总结,同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中医证治特点和规律。结果:1.病名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古籍文献中亦无此病名。通过搜集、整理现代文献,对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病名的统计分析发现,“黄疸”“胁痛”、“痞满”、“虚劳”、“鼓胀”为现代大多数医家认可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古代病名,对比古籍文献中关于本病临床特点的描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等,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亦较吻合。2.病因病机研究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病因主要为:外感侵袭、情志不调、饮食失宜、素体禀赋不足、它病传变等;其间又往往错综复杂,内外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瘀血痰湿内阻,或湿瘀热互结,虚实夹杂,缠绵难愈。3.治法治则研究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法治则主要为分型论治,辨因论治及辨证论治,但各种治法之间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参合,从整体出发。辨别外感内伤,虚实阴阳,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调整阴阳,始终是贯穿治疗本病始终的一大原则。4.中医外治研究方面:常用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传统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贴敷、脐疗、焚香熏疗、膏摩、放水法等。其中针刺、艾灸、贴敷法最为常用。常用穴位如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行间、梁门、期门、章门、天枢、上院、中院、下院、气海、丘墟等。5.药膳食疗可以起到明显保健防病、增强体质作用,同时可结合中医导引之术进行预防养生调护。6.用药分析方面:(一)通过对历代方药进行统计后,得到方剂总共643首,用药总频数达6088次。其中宋代及宋代以前收录方剂共294首,占方剂总数的45.72%,用药频数和为2679次,占用药总频数的44.00%;金元时期收录方剂共63首,占方剂总数的9.80%,用药频数和为644次,占用药总频数的10.58%;明代收录方剂共157首,占方剂总数的24.42%,用药频数和为1547次,占用药总频数的25.41%;清代收录方剂共129首,占方剂总数的20.06%,用药频数和为1218次,占用药总频数的20.01%。(二)各个朝代方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宋代之前及宋朝时期,使用最多的几类方药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及泻下药;金元时期,使用最多的几类方药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及活血化瘀药;明代时期,使用最多的几类方药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清代时期,使用最多的几类方药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及清热药。(三)在历代文献收录的所有方药中,又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及温里药出现的频率较高,累计频率达83.39%,且每类药物累计出现频数均超过300次,起到主要治疗作用。上述各类中药随着朝代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特点,与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代表医家的观点及当时文化背景等息息相关。7.经过对高频药物的数据统计分析,验证了古代医家最为常用的药物为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结论:1.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当归属于古籍文献中“黄疸”、“胁痛”、“痞满”、“虚劳”、“鼓胀”等病名范畴。2.古代医家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侵袭、情志不调、饮食失宜、素体禀赋不足、它病传变等;其间又往往错综复杂,内外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瘀血痰湿内阻,或湿瘀热互结,虚实夹杂,缠绵难愈。3.古代医家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法治则主要为分型论治,辨因论治及辨证论治,并且各种治法之间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参合,从整体出发。辨别外感内伤,虚实阴阳,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调整阴阳,始终是贯穿治疗本病始终的一大原则。4.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传统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贴敷、脐疗、焚香熏疗、膏摩、放水法等。其中又以针刺、艾灸、贴敷法最为常用。5.注重药膳食疗可以起到明显保健防病、增强体质作用,同时可以结合中医导引之术进行预防养生调护。6.各个历史时期的用药特点和几类常用中药的历史演变规律均与其当时主要代表医家的观点及文化背景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