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了”的用法非常复杂,虽然学界对此已经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不少重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例如通常认为北京话中的“了”字是两个不同的语法成分,附在动词之后的是时态助词,习惯上称为“了1”,附在句尾的是语气助词,习惯上称为“了2”。但是由于北京话中这些“了”的语音形式完全一样,加之这些“了”的语法意义比较接近,因而引发了对“了”字用法和性质的认识的分歧。而在山西祁县话中,语法分布上相当于北京话“了”的语法单位有两个:“咾”和“哩”。由于语音形式不同,“咾”和“哩”在分辨上不存在困难和分歧。本文从祁县话中“了”的表现形式——“咾”“哩”语音形式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祁县话“咾”“哩”的分布情况和语法意义进行比较详细的描写,加深对祁县方言的认识,丰富晋方言语法的描写;并通过祁县话与北京话的对比,以及对其他方言中“了”的表现形式的考察,加深对北京话“了”的认识,为全面认识汉语虚词“了”的语法性质做出一定的尝试。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首先对山西祁县方言的语音系统做简单的说明,然后详细描写祁县话中“咾”“哩”在分布和语法意义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它们的语法性质。通过描写,指出祁县话里的“咾”和“哩”在分布上迥然不同,二者表达的语法意义有区别也有联系,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示“实现”的意义。在整个祁县话的语法系统中,二者的语法性质是不同的,“咾”是祁县话中的“动态助词”;“哩”是祁县话中的“事态-语气助词”。第三章首先讨论北京话“了”的分布情况及其语法意义,其次与祁县话的“咾”和“哩”作比较,分析其相同之处与不同点,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祁县话的“咾”和“哩”在分布上和功能上分别相当于北京话的“了1”和“了2”,并认为北京话的“了”根据自身的分布和语法意义,分为两个虚词是比较适宜的,祁县话中“咾”“哩”的情况对这种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此我们推测:汉语方言中,在“了”的表现形式上,北京话与祁县话可能代表了两个类型。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考察了晋方言及全国各主要方言区多处地点中“了”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与北京话的“了1”“了2”和祁县话的“咾”“哩”的对应关系。通过考察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中“了”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方言,根据其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了1”和“了2”两个语法成分,但是语音形式相同,分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一种是以祁县话为代表的方言,它们的“了1”和“了2”在分布和语法意义上多有不同,在语音形式上又有明显区别,很容易就辨别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语法成分。第五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设想。本文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对比的方法、归纳的方法、以及语法语义的描写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