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社会,是一个由符号支配、人被符号化的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及信仰由消费意识形态形塑,在消费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的则是资本的黑手。因此,消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制造出的消费意识形态引导的符号社会。 消费社会课堂场域潜隐地受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本质上发生的仍然是资本的故事。资本匿于幕后,以消费意识形态为潜在手段,以教育政策、教育措施为表现手法,潜隐地对课堂场域进行置换。最后,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事实上成了一个由符号操控、对人进行符号化改造的屠宰场。严格地说,这样的课堂场域执行的不是本真的教育功能,而是符合资本需要的异化功能,是对人性的泯灭,是对精神的虐杀,是对意识的悬置,是对批判的剥夺,是对学生的摧残,是使人成为一个空无的符号。 为了揭示消费社会课堂场域的本质,本报告首先对其进行背景分析和概念设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形上的追问与批判。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五章,主旨是陈述与分析。讨论消费社会课堂场域的生成背景,对消费社会、场域、课堂场域、符号、异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设定,并论述进行形而上学思考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主旨是进行解构与批判。在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对学生而言,教育身份是符号化生存手段,文化是符号化消费,知识与话语是符号化控制,意识与意识形态是符号化塑造,其最终结果是把学生形塑为一种符号化存在,一种符合资本运行需要的、失去了教育本真意义的、丧失了人的本真精神与追求的、没有生命内涵的空无的符号。本部分主要批判符号化塑造的机制和手段,并对隐藏于幕后的资本的罪恶进行揭露。 第三部分,含有两章,主旨是得出结论。基于上面九章的批判分析提出诘问:人是什么?消费社会课堂场域是什么?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的人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在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它是,而且只是一个欺骗性的宣传,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在尾记中,本报告提出了一个“也许”的可能,对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学生符号宿命的改变暗含些许期望。也许,我们还有“也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