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1931-)在1993年凭借其第五部作品《宠儿》成为第一个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之后,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宠爱”一直有增无减。迄今为止,莫里森已有十一部小说问世。本论文以作家前中后期的三部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1970)、《天堂》(1998)和《家》(2012)为研究对象,以“家”为切入点探析莫里森笔下的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境况,从其不同阶段创作笔调的积极变化解读莫里森的“家园”情怀及其对美国黑人能早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建立美好家园的希冀。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介绍部分,包括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国内外有关作家本人及《最蓝的眼睛》、《天堂》和《家》这三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框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失去功能性的家。莫里森展示了被边缘化的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家园幻灭的图景。而她的悲剧是由其暴力缺爱的家庭,冷漠旁观的黑人社区,以及在白人文化霸权下滋生的黑人民族的自我憎恶共同导致的。第三章阐述《天堂》中鲁比的居民和修道院的女人对家园的追求以及对构建家园的尝试。鲁比和修道院分别由背负着创伤历史的“八层石头”和五个无家可归的妇女组建而成。尽管《天堂》的开始是残忍的杀戮,莫里森却留下了将美国建设成突破种族和性别歧视的真正的天堂的希望。第四章展现《家》中弗兰克和茜成功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园的过程。经过漫长艰难的南下之路,两兄妹终于回归到黑人社区的怀抱,并在获得治愈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正是莫里森想为整个黑人民族创建的理想家园。
第五章为总结部分。家一直都是莫里森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家也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概念,既可以指物理或地理上的多种家园形态,小到个体的身体和个体之家庭作为家,大到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作为家;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家园,即具有为其居住对象提供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特质的家。同时,家也是动态发展的,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的活动创造而成。通过对莫里森三部作品之家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她笔下人物的寻家之旅虽然充满艰辛,却也证明了家于美国黑人不再是触不可及的目标。对此,美国黑人应增强自身的家园意识,打造充满正能量的黑人社区,而美国社会也应为建立和谐统一的大家庭敞开怀抱,积极接受美国黑人融入其中。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介绍部分,包括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国内外有关作家本人及《最蓝的眼睛》、《天堂》和《家》这三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框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失去功能性的家。莫里森展示了被边缘化的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家园幻灭的图景。而她的悲剧是由其暴力缺爱的家庭,冷漠旁观的黑人社区,以及在白人文化霸权下滋生的黑人民族的自我憎恶共同导致的。第三章阐述《天堂》中鲁比的居民和修道院的女人对家园的追求以及对构建家园的尝试。鲁比和修道院分别由背负着创伤历史的“八层石头”和五个无家可归的妇女组建而成。尽管《天堂》的开始是残忍的杀戮,莫里森却留下了将美国建设成突破种族和性别歧视的真正的天堂的希望。第四章展现《家》中弗兰克和茜成功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园的过程。经过漫长艰难的南下之路,两兄妹终于回归到黑人社区的怀抱,并在获得治愈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正是莫里森想为整个黑人民族创建的理想家园。
第五章为总结部分。家一直都是莫里森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家也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概念,既可以指物理或地理上的多种家园形态,小到个体的身体和个体之家庭作为家,大到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作为家;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家园,即具有为其居住对象提供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特质的家。同时,家也是动态发展的,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的活动创造而成。通过对莫里森三部作品之家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她笔下人物的寻家之旅虽然充满艰辛,却也证明了家于美国黑人不再是触不可及的目标。对此,美国黑人应增强自身的家园意识,打造充满正能量的黑人社区,而美国社会也应为建立和谐统一的大家庭敞开怀抱,积极接受美国黑人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