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家”幻觉中追寻家园建构--谈托妮·莫里森三部小说中的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1931-)在1993年凭借其第五部作品《宠儿》成为第一个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之后,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宠爱”一直有增无减。迄今为止,莫里森已有十一部小说问世。本论文以作家前中后期的三部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1970)、《天堂》(1998)和《家》(2012)为研究对象,以“家”为切入点探析莫里森笔下的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境况,从其不同阶段创作笔调的积极变化解读莫里森的“家园”情怀及其对美国黑人能早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建立美好家园的希冀。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介绍部分,包括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国内外有关作家本人及《最蓝的眼睛》、《天堂》和《家》这三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框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失去功能性的家。莫里森展示了被边缘化的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家园幻灭的图景。而她的悲剧是由其暴力缺爱的家庭,冷漠旁观的黑人社区,以及在白人文化霸权下滋生的黑人民族的自我憎恶共同导致的。第三章阐述《天堂》中鲁比的居民和修道院的女人对家园的追求以及对构建家园的尝试。鲁比和修道院分别由背负着创伤历史的“八层石头”和五个无家可归的妇女组建而成。尽管《天堂》的开始是残忍的杀戮,莫里森却留下了将美国建设成突破种族和性别歧视的真正的天堂的希望。第四章展现《家》中弗兰克和茜成功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园的过程。经过漫长艰难的南下之路,两兄妹终于回归到黑人社区的怀抱,并在获得治愈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正是莫里森想为整个黑人民族创建的理想家园。
  第五章为总结部分。家一直都是莫里森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家也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概念,既可以指物理或地理上的多种家园形态,小到个体的身体和个体之家庭作为家,大到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作为家;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家园,即具有为其居住对象提供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特质的家。同时,家也是动态发展的,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的活动创造而成。通过对莫里森三部作品之家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她笔下人物的寻家之旅虽然充满艰辛,却也证明了家于美国黑人不再是触不可及的目标。对此,美国黑人应增强自身的家园意识,打造充满正能量的黑人社区,而美国社会也应为建立和谐统一的大家庭敞开怀抱,积极接受美国黑人融入其中。
其他文献
2002年4-11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战国—秦汉古城遗址出土了大批秦简,总数达到38000余枚,爲复原秦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2012年1月,《里耶秦简(壹)》和《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出版,公布了古城1号井第五层、第六层和第八层的2627枚简牍的图版、释文以及大量的释文校释成果。此後,相关专业期刊、网站、专着等陆续发表了一些《里耶秦简(壹)》的字词校释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里耶秦
基本颜色词是我们常用的词,在表义上不仅是指事物的色彩,也包括了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思维等。汉泰基本颜色词的基义的民族性反映了汉泰两个民族的概念、文化的异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非母语的学习者在使用基本颜色词的时候会产生偏误从而影响交际。通过对比,本文对汉泰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深入地分析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加以解决。本文按照世界基本颜色词表(Basic color terms)
学位
泰国华语新闻语言将中国语言文化与泰国语言文化融合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泰国华语。本文以《星暹日报》中的语言为语料。通过对比,以泰国华语新闻语言中与中国大陆规范现代汉语的主要差异为研究对象,较为充分地描写词语和句子使用上的差异,并指出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同时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泰国当地新闻部分的语言为主体,以现代汉语为标准,按照语法单位分类探究泰语在编译成汉语过程中,为了保持与原作表意、
学位
本文试图对瓦蒂莫的艺术思想进行研究,并对其艺术思想的独特性进行揭示。瓦蒂莫艺术思想产生于艺术合法性与自律性受到挑战,艺术家地位发生转变,艺术理论落后于实践之时。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必须就艺术实践的情况进行解释,并对艺术进行重新定义。面对艺术能否定义的论争,瓦蒂莫坚持认为艺术是可以被定义的,并且坚定地走向了哲学解释学开辟的艺术本体论道路。  面对传统艺术定义不适用的情况,瓦蒂莫展开了对现代美学的批判
学位
张梅创作的作品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其主要的就是四类,即张梅的文学创作四个类别,即理想主义的高扬与坍塌、“上帝死了,全世界都不在乎”----理想坍塌后空虚时代的个体生存、悬疑文本创作、对广州历史文化和自己过往生活的眷恋等。四类作品都跟张梅当时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理想主义时代,张梅弘扬的是理想主义;在理想主义坍塌的时代,张梅描述和记述了理想坍塌的声响;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消费主义时代,在后现代文
学位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最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对职官称谓语进行研究,是解读当时职官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简称“吴简”)指1996年对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二十二号井窰进行发掘所得之简牍,主要是孙吴地方行政文书和簿籍。要藉助这批材料研究孙吴地方职官制度,弄清吴简繁杂的职官称谓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於《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简称《竹简》[柒])行政往来文书较多,所涉
学位
本文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实证研究与理论总结相结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共整理出《广雅疏义》中150组古今字。并对所用的术语以及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全面的分析。以期对《广雅疏义》古今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客观评价钱大昭在《广雅疏义》中论证古今字的得失。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钱大昭与《广雅疏义》的基本情况,梳理《广雅疏义》以及古今字
学位
亚历克斯·米勒(1936-)是现今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作为一名多产的小说家,米勒迄今为止共创作十二本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在他的小说中,他会对诸如移民、战争,种族冲突等社会问题表示出自己的担忧。此外,艺术、写作、友谊和死亡等话题也是他小说所关注的内容。本论文将研究米勒的三本小说——《被画者》(1995)、《普罗乔夫尼克的梦》(2005)和《秋天的莱恩》(2011)。本文将运用后殖民理论揭示
印度流散一直以来是后殖民研究的常见话题之一,其中绝大部分研究与身份焦虑相关。本文认为,不同于以往研究,阿米塔夫·高希“朱鹭号三部曲”中的印度流散者的身份焦虑得到了缓解,甚至达到平衡状态。在中国的鸦片战争背景下,印度流散者获得了一种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集体身份。本文通过丹尼尔·巴塔尔的集体身份模式研究印度流散在鸦片战争背景下集体身份的形成过程并揭示其影响因素。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高希的
学位
当今世界危机频发,在此背景下从不同角度针对危机报道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以西方修辞学为视角的探索尚属鲜见。2017年9月5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废除“童年入境暂缓遣返”计划,引发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本文借助改进过的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体系,分析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中国四个代表性国家主流报纸中的认同策略,并揭示了各国对于撤销“暂缓遣返”计划所隐含的态度或倾向。  伯克的认同理论广受重视,但已有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