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考察庞德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他们的中国古诗翻译实践及相关研究,不难看出他们一方面由于各自卓有成效的中国古诗翻译而蜚声世界,另一方面又由于各自极富个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而颇受争议。单就两位译家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选择而言,他们的倾向就大相径庭。而对于他们为什么选择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学者们更是各抒己见。总结这些学者们的观点,一方面,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也注意到庞德与许渊冲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另一方面,很少有人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来系统研究两位译家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然而,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尤其是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为本研究从翻译目的的角度分析庞德与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以目的论为根据,通过对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力图从翻译目的来解释庞德与许渊冲在中国古诗翻译实践中选择不同策略的原因。本研究包括六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论文整体框架的简述。第二章是文献回顾,文献回顾部分主要从庞德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其各自的中国古诗翻译实践两方面进行。而在第三章,即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是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的简略回顾,紧接着是对目的论主要观点的阐述,之后是对关键词的界定。第四章是具体的研究过程部分,也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在该部分,研究问题被一一列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得以描述。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最后是本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在目的论的关照下,通过对许渊冲与庞德在《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青青河畔草》、《采薇》、《玉阶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长干行》八首其原诗和译诗都具一定代表性的译诗中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对比,本研究发现两位译者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的选择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许渊冲和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选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许渊冲而言,由于他把繁荣世界文化作为根本目的,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从而实现“三之”,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他的译文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对偶、起承转合、反衬、句长、重复、叠音词、平仄、音步、尾韵以及丰富的内涵等,他的翻译策略因而更倾向于异化。相比之下,庞德作为意象主义领袖则把反抗腐朽的维多利亚浪漫主义遗风以实现美国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为根本目的。他试图借中国古诗翻译宣扬意象主义从而对美国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有所贡献。为了发扬意象主义诗学,庞德运用了意象并置,特定的排版方式,“绝对节奏”和“自由诗”等意象主义原则来翻译中国古诗。从而忽视了诸多构成中国古诗“三美”的特征,他的翻译策略因而更倾向于归化。本研究的意义因而在于:首先,本研究对许渊冲与庞德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其次,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两位译家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此外,本研究有助于对两位译家的诗歌翻译做出更全面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