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负载纳米铁系金属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in_s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业的快速增长,城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以及农业中氮肥的过度使用,我国的地下水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硝酸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能诱导人体产生各种肿瘤等疾病发生。为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主要有生物反硝化法、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纳米零价铁(nZVI)因为具有优于微米级零价铁的活性,通过nZVI化学还原水中硝酸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单独的纳米零价铁存在稳定性较差,易团聚,易受pH影响等问题。本文通过生物炭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纳米铜钯催化剂复合材料、负载型纳米铁系复合材料。通过实验探究其对于硝酸盐的去除能力,还原产物,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些复合材料去除硝酸盐的能力以及硝酸盐的还原途径,探究了这些复合材料还原硝酸盐的机理和还原特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①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用于去除硝酸盐的研究。通过SEM的表征发现纳米铁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50-200nm之间,呈比较规则的圆形和项链状分布于生物炭表面;不同铁炭比例下对于硝酸盐的去除能力不同,在铁炭为1:2的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于硝酸盐的去除率最佳;在4.05~9.88的pH范围内,硝酸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4%以上。负载型Fe/BC复合材料能够减少纳米铁颗粒的团聚,提高纳米铁的反应活性,从而提高硝酸盐的去除率。
  ②负载型纳米零价铁与铜钯催化剂体系下去除硝酸盐的研究。通过XRD检测到了单质Fe0、铁氧化物的衍射峰,反应前后的XPS图谱中,铁形态含量和价铁价态发生改变,TEM图表明铜钯均匀分布在生物炭上面,颗粒呈松散的面状分散;Fe/BC-(Cu-Pd)催化体系中,在Cu:Pd比例为1:4条件下的氮气选择性为48%;在4.05~9.88的pH范围内,硝酸盐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8%以上;在共存阴离子条件下,抑制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的大小顺序为:PO43->CO32->SO42-。铜钯催化剂的加入,提高了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在Fe/BC-(Cu-Pd)催化体系中,NO2-会被吸附到Cu或Pd的表面,进一步被Cu或Pd的表面活性点位吸附的活性氢转化为为氮气和氨氮,从而提高氮气的选择性。
  ③负载型纳米铁系金属复合材料去除硝酸盐的研究。从SEM图中观察到纳米铜颗粒聚集于纳米铁颗粒的表面;在反应15min时,铜的负载量为2.5%-10%范围内,硝酸盐的去除率均可达99.3%;pH值对于负载型纳米铁铜复合材料去除硝酸盐的影响较小,在反应30min时硝酸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铁系复合材料总氮去除率在13.8%-18.7%,负载型铁系复合材料总氮去除率在25.8%-29.5%。负载型铁系复合材料中得金属铜或钯,提高了纳米铁的反应活性,能够有效的去除硝酸盐和缩短反应时间。
其他文献
断裂过程区的存在使得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不再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断裂分析,也是导致混凝土尺寸效应的主要原因,对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特性分析一直是混凝土材料力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混凝土是一种准脆性材料,其断裂过程区是较为复杂性的,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混凝土材料断裂机理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混凝土软化参数的取值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点弯曲梁试件断裂过
学位
自升式钻井平台在旧桩坑附近进行插桩时,其桩靴基础可能由于受到偏心或倾斜荷载作用而滑移进旧桩坑,导致桩腿弯曲变形、平台倾覆,甚至平台与导管架相撞等安全事故。为了降低上述工程风险,本文开展了一系列桩靴结构型式的优化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莲蓬形桩靴(四孔、六孔、八孔)、平底桩靴、内凹形桩靴五种新型桩靴结构型式。并采用CEL方法建立自升式钻井平台桩靴踩脚印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上述各新型桩靴与传统纺锤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许多地区水中氟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生活生产。为应对水源氟超标无水可饮问题,采用了前处理与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氟水,分别研究了磷酸钙Ca(PO4)2和羟基磷灰石(HAP)除氟的最佳工况、影响因素及除氟机理,同时研究了与超滤工艺组合后长期运行效果,对除氟工艺的选用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结论如下:  (1)钙盐混凝-超滤工艺最优工况为:一级除氟Ca(PO4)2投加量为4.5倍钙氟比
学位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选取小江流域典型区域进行生态调查研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野外实地采样与实验分析,切实摸清了流域内电站开发对水域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并结合实际规划工作,展开了小水电清理整改评估类型的探讨与小水电清理整改方案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小江流域水电开发对陆生生态的影响从流域角
学位
目的对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cell-freefetalDNA,cffDNA)无创产前检测的失败原因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检测失败病例的处理方案。方法对5898例妊娠12~22周的单胎孕妇进行外周血cffDNA检测,设定严格的质控标准,首次检测不达标者在知情同意后选择二次采血或直接进行产前诊断。结果首次采血检测失败率为0.5%(32/5898),其中17例cffDNA%未达质控标准,10例两次建库检测均提示染色体数据波动,5例可能存在无法鉴别的性染色体异常。32例首次采血检测失败的病例中,2例直接接
在国内挖入式港池基本都是应用于平原河流少有关于山区河流的应用。衢江地形、两岸工业以及城镇布局的限制,可用的岸线资源有限,衢江两岸地势平坦利于开挖形成港池却又属山区性河流:河床组成粗,汛期流量变化大,水沙条件复杂。故本文将研究山区河流采用挖入式港池布置的可行性为未来的研究应用做探索。  挖入式港池作为典型的盲肠河道,在港池内部和口门区域都存在回流,回流状况因主流状况以及港池本身布置方案变化而不同。而
学位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变动回水区的泥沙输移规律及航道治理一直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随着三峡水库调度方式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库尾推移质运动特性发生一定变化,为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条件的改善与提升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目前,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国家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库尾的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十分必要,为确保变动回水区航道提升工程的有效性,需要对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泥沙冲淤特性及趋势开展定量的研究。  本文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滞留系统的干湿交替运行出现多重性和随机性,这一变化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性能,导致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常常缺乏必要的弹性,尤其是长时间干旱易造成植物死亡和营养盐淋失的现象。同时,国内城区仍然存在大量老旧小区,导致阳台洗衣废水混排入雨水系统而加剧河道污染。目前通常需要对非雨季下的生物滞留系统进行人为浇灌养护,导致运维成本较高,而阳台洗衣废水的治理也是目前老旧小
学位
当前,我国将水环境治理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城市点源污染已得到有效治理,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城市水体在降雨过后水质存在显著降低现象,主要原因为城市降雨在地表在形成径流过程中携带大量污染物恶化受纳水体水质,故基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基础理论和试验,以PS河流域的FX和ZKS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排污特征为例,研究深圳市某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为探析不同支流间存在的雨水径流区域性特征,选取COD、NH3-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