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传统安全一般指除去传统的军事威胁之外的安全威胁,具体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自然环境保护、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传播、难民问题等安全问题。冷战时期,世界笼罩在军事威胁的传统安全的阴霾之中,预防军事打击是世界各国安全防务的重点。冷战结束之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和战争阴霾逐渐消退,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取代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安全防务关注的重点。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具有跨国性、潜伏性、非确定性、转化性、动态性和主权性等鲜明特性。自从非传统安全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之后,就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澜湄次区域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同样也是受到非传统安全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跨国犯罪、水资源危机、毒品制造与贩运、人口贩卖、政治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危害地区安全的棘手问题。为了有效治理该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20世纪九十年代该地区就建立了以大湄公河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机制,但是这些合作机制不能形成对澜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产生有效的治理能力。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合作机制存在权威性低、功能薄弱和机制不完善的缺陷;另一方面也与次区域的现实状况有关。澜湄次区域国家情况复杂多样性突出以及域外大国纷纷介入澜湄次区域事务加大了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难度。湄公河惨案发生之后,中老缅泰四国启动的湄公河联合执法行动不仅成为了澜湄次区域国家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地区安全的典范,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次区域国家共同治理非传统安全的强烈意愿。深化澜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打造有力的地区安全网络,需要次区域各国的共同努力,把握合作的方向。为强化澜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澜湄次区域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主动构建起包括建立预警、情报网络、人员培训、安全评估以及联合查证等内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强化澜湄次区域预防和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整体能力。第二,澜湄次区域国家,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打造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力,强化与澜湄次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合作,以经济合作带动次区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构建起澜湄次区域人民的命运共同体。第三,在澜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澜湄次区域各国应致力于不断拓展澜湄合作机制的功能,强化澜湄合作机制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丰富次区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急与治理机制。第四,建立起非传统安全合作部长热线,保障政策协同、力量同向、治理同心,形成安全高效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共治共防网络体系。第五,夯实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领域,以形成能覆盖治理全部非传统安全为行动目标,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地区性组织治理非传统安全的能力,形成震慑敌对分子的持久影响力。第六,通过定期开展打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军事演习,保持对破坏次区域安全和稳定不法分子的威慑力,积累澜湄次区域国家共同预防和治理非传统安全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