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问题,已有不少探讨,而且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中国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中国是独立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研究者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生地上。目前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主要有“长江流域起源说”、“华南腹地中心起源说”等观点。就稻作农业起源原因的讨论方面,涉及比较少,是研究中的一个缺环。本文选取距今18000-8000年,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为时空框架,梳理这一时空下的考古遗址,进行分期,并观察、对比分析两区的文化面貌。在此基础上,试结合气候环境研究成果,对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生原因作初步的探索。文中把长江流域洞穴遗址分为四期:第一期,包括吊桶环下层文化,距今23000年。第二期,包括吊桶环中层文化、仙人洞下层文化和燕耳洞遗址文化遗存,距今20000-15000年。第三期,包括吊桶环上层文化早段、仙人洞上层文化早段、樟脑洞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四期,包括吊桶环上层文化晚段、仙人洞上层文化晚段以及玉蟾岩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2000-9000年。长江流域露天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十里岗地点、乌鸦山红色土堆积,距今20000-15000年。第二期,仅八十垱遗址CI区第八至十层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三期,包括彭头山文化一至三期、上山遗址文化遗存、小黄山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2000-8000年。长江流域洞穴遗址和露天遗址在相应的年代范围内,文化面貌比较一致。岭南地区在该时段内主要是洞穴遗址,洞穴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白莲洞第一期,距今20000-18000年。第二期,庙岩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三期,包括甑皮岩遗址一至四期、鲤鱼嘴遗址一期、独石仔上中下文化层、黄岩洞遗址文化遗存、牛栏洞遗址第二期等,距今12000-8000年。两区文化面貌对比显示,20000-15000年前,长江流域和岭南经历相似的文化发展阶段。20000或18000前,已出现的小石片石器占据传统砾石工业的地位,而15000年起,传统砾石工业重返其主导地位。这时起,两区文化出现差异,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野生稻植硅石。12000年前起,两区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但差异是主要的,这种差异表明两区最终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长江流域稻作遗存发现较多,不仅有人工驯化稻粒,陶器胎壁中也可见稻秆、稻壳等羼和物。两区生计方式均为渔猎采集,但采集渔猎的内容是不同的,岭南渔捞的主要对象是淡水螺蚌类,长江流域也捕捞,但淡水螺蚌类仅占较小部分。长江流域12000年前起,开始栽培野生稻,到9000年左右,水稻可能已经出现规模种植。经过对比,本文认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最可能发生的地域是长江流域。岭南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全球气候变化对这里的影响比较小,气候变化不很大,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很大。这里植物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活动在该区域的人类遭遇食物紧缺的机率几乎不存在。岭南考古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其揭示的生计方式,正是当地人适应环境的生计应对。而长江流域地理位置相对靠北,处于中国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导致食物的季节性危机。水稻的驯化、稻作农业的出现也是人类的生计应对。气候改变带来的环境变化迫使人类走向食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