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荪作为一种珍稀优质食用菌,优化其栽培模式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本研究以棘托竹荪(D89)为材料,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于2016年在雅安川农农场进行设施栽培试验,设置3种栽培箱规格(30*30*50cm、30*30*100cm、30*30*150cm,分别记为A1、A2和A3)、上下两层层架栽培(分别记为B1和B2)、两种覆土材料(蚯蚓粪与壤土,分别记为C1和C2)以及在栽培料中添加蚯蚓粪(不添加与添加30%的蚯蚓粪,分别记为D1和D2)四因素试验,对竹荪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两种覆土材料的理化性状与微生物活性差异,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芦山灾后重建竹荪生态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优化竹荪设施栽培条件,为发展地方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中,以30*30*100(cm)规格栽培箱搭配上层层架栽培,以及使用蚯蚓粪覆土的栽培模式,对竹荪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 184.46 kg/667m2和23.70%;对栽培性状也有所改善,同时缩短了营养生长期为81d,延长了采摘时期为44d(控制竹荪生长期,适当缩短营养生长期,延长采摘时期是提高竹荪产量、品质的关键);而对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其次,对竹荪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综合比较,在此设施栽培模式下,产出的竹荪产量和栽培性状最好,综合指标较优。(2)在不同规格栽培箱条件下,箱长对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菌球数,出菇数,单菇重)以及形态品质存在先提高后降低的影响,对于活性成分含量及活性成分功能无显著影响,表明,适当的栽培箱长度可有效的提高竹荪栽培效率,栽培箱过短或者过长均不利于高产,以30*30*100(cm)最为合适。(3)层架对于竹荪各指标的影响有显著作用。处于上层的各项指标较优于下层,推测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微观环境的差异。通常在大棚或其它设施栽培环境中,上层微环境气温会略高于下层微环境,其次上层竹荪的光照条间会略好于下层栽培条件。竹荪及其它食用菌生殖生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光线诱导等诱导条件的满足。(4)试验得证蚯蚓粪覆土对于竹荪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对于产量的构成菌球数与出菇数明显增加,对子实体单重影响不显著。对于活性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于活性物质的还原力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次试验将覆土材料蚯蚓粪与壤土,分别在施用前与采摘后两个时间段取样,从理化性状、物理结构、微生物含量、FDA水解酶含量对比。理化性质对比中,竹荪出菇前后,对覆土材料的有机质、氮、速效磷是都存在一定消耗的,但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也远高于有机质的消耗量,而蚯蚓粪的营养成分含量基数远高于土壤,蚯蚓粪中成分在竹荪栽培前后的消耗量也比土壤较大。物理结构对比中,蚯蚓粪在孔隙率和最大持水量方面略高于土壤,从物理结构上来说,更能满足竹荪生长的透气和空间环境需求。微生物含量和FDA水解酶含量对比中,无论栽培前后蚯蚓粪中的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都要高于壤土。证明,蚯蚓粪作为覆土材料对竹荪的生长切实存在一定促进作用,是一种理想的覆土材料,在配合箱式层架栽培的模式下有着很大的发展适用空间。(5)蚯蚓粪作为覆土材料的性能远高于一般壤土,然而在栽培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蚯蚓粪栽培竹荪则有明显不足,对产量以及活性成分含量和竹荪醇溶性物质还原力都存在一定抑制作用。(6)对于各因素主要影响机制的探究,箱长、层架、覆土材料都主要针对的是竹荪菌丝体生长后期形成的营养共同体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营养补充和生长刺激多层次的两个方面,只有对竹荪的生长刺激诱导与营养供给达成了一定的平衡,才能形成高产量高品质的情况;同时对竹荪的酶活性存在一定作用,进而从各个方面影响竹荪的发育过程,特别是菌丝的分化过程,从而达到产量与品质、功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