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及血管穿刺中广泛应用。超声在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也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本研究旨在应用低频超声对腰部脊柱区域进行观察,以掌握其超声影像学特点,确定L3-4椎间隙、硬膜外腔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位置和深度,为超声在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同时,对超声探测后硬膜外穿刺过程和非超声探测硬膜外穿刺过程中的超声探测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超声影像学技术验证两髂脊最高点连线(Tuffier’s线,简称T线)与脊柱交点的实际解剖位置,以及麻醉医师采用体表定位方法确定的L3-4椎间隙差异。我院普通患者113例,采用便携式二维超声定位仪,频率为3~7MHz的扇形探头,根据脊柱声像图特点从骶骨区域由下向上观察,若骶骨区域不明确则从T12部位向下观察,明确L3-4椎间隙的位置,同时对L2-3椎间隙至L5棘突的脊柱区域进行分区,记录患者侧卧位屈髋135°及90°两种体位下两髂脊最高点连线经过的分区的位置,并获得L5S1最佳旁正中矢状面声像图、L3-4椎间隙硬膜外腔的最佳横断面及旁正中最佳矢状面声像图。每位患者L3-4椎间隙的旁正中最佳矢状面声像图,按黄韧带、硬脊膜、硬膜外腔的显示度分为三个等级:优,可清晰辨认;良,可以辨认;差,不可辨认。第二部分,硬膜外穿刺前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的研究。80例下腹部或下肢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对超声组进行穿刺前的超声定位并保存旁正中穿刺径路的声像图,然后由超声所定的穿刺点进行常规硬膜外穿刺,对照组不进行超声检查。记录超声组超声定位所用的时间,两组穿刺针阻力消失时穿刺针进入皮肤的深度,穿刺次数,穿刺点的个数。黄韧带和硬脊膜的显示度分为三个等级,划分标准同第一部分。应用二维超声影像工作站V1.3对声像图进行测量,测量皮肤至硬膜外腔的距离。结果第一部分:从L3棘突至L4棘突的横断面上扫描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其间各结构的延续过程。L3-4椎间隙的硬脊膜显示率为100%,黄韧带、硬膜外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2%、99%,在旁正中矢状面声像图上硬脊膜显示为线性,薄高亮回声影,黄韧带显示为有一定厚度的相对高亮回声影,硬膜外腔位于硬脊膜外,显示为相对高亮回声影。髂脊连线与脊柱交点的位置的并不恒定,从屈髋135°至90°过程中,髂脊连线与脊柱交点的位置从头端向尾端方向移动。传统解剖标志法判定椎间隙存在一定的错误,超声可以根据腰骶部声像图特点或T12声像图的特点确定椎间隙水平。T线的位置与性别具有相关性,在女性此线经过的位置较低,与年龄没发现相关性。第二部分:超声组超声测量时间为1.9±2.1min;超声组超声测量硬膜外腔的深度为5.21±0.92cm,穿刺针测得的深度为5.27±0.93cm,两者Pearson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r =0.964(P<0.01);对照组穿刺针测得的深度为5.30±1.02cm;穿刺次数超声组为1.4±0.6次,对照组为2.1±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旁正中纵切面声像图中黄韧带、硬脊膜的显示率分别为88%、95%。.结论低频超声可以较清楚的显示腰部硬膜外区域的骨性结构如棘突、椎板、椎体及非骨性结构如黄韧带、硬脊膜、硬膜外腔等解剖结构;可以辨别L3-4椎间隙的准确位置;硬膜外穿刺前应用低频超声扫描L3-4相关区域并确定穿刺点、硬膜外腔的深度、穿刺针的理想轨道,为实际穿刺提供有用的信息,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些步骤需要应用超声获得多幅不同平面的静态图像,并进行准确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