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福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福利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2005年我国15-24岁青年人的识字率已经达到近99%的水平,并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截止到2010年底,“两基”人口的覆盖率达到了100%,各阶段的毛入学率都呈上升的态势。但是在正规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一部分地区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学生上学难问题、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问题以及地区间高考不公等问题都在不同层面折射出我国现有教育福利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家庭、社会公平以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都有深刻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我国教育福利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措施。现有文献对于我国教育福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殊群体教育福利、农村教育福利或者是义务教育福利、教育救助等教育福利的某个模块,缺少从整体上对我国教育福利制度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在对既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依据教育公平等理论全面反思我国教育福利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问题给我国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福利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福利体系的基本思路。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依据社会福利理论厘定了教育福利的概念和类型,以区分以往的“教育救助”、“教育保障”等概念。并且充分肯定了教育福利对解决就业结构性失衡、增进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积极作用。在对中国教育福利的发展变迁和国外教育福利发展的实践经验加以梳理后,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教育福利的发展趋势。其次,对比国外教育福利政策,说明我国教育福利总体发展滞后的问题;并采用大量统计数据来论证:教育福利在城乡、校际和地区间分配的非公平性表现,教育福利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甚至缺失,以及教育福利受到过度市场化冲击等问题。还首次从社会、家庭、教育竞争力三个角度来分析现有教育福利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扩大社会阶层间差距,带来社会不公;增加家庭负担,减少家庭购买量;制约正规教育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竞争力。这正是改革现有教育福利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发展教育福利的实践经验后,基于保障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利和实现全体公民平等享有高水平的教育福利这一目标定位,提出了一个以免费基础教育和低收费高等教育为主体,公益性的特殊教育为补充的新型教育福利体系的目标模式,具体包括:学前教育的支持、义务教育完全福利化、公办高中免费教育、低费的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津贴这五项内容。并且从思想观念、财政支撑、教育政策和立法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配套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这样一种四位联动的方式来解决现有教育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型教育福利体系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