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制造业的空间格局经历了不断重塑的过程。制造业的结构变动与区域内部迁移作为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地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对城市内部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内陆城市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东部部分产业西迁的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城市的制造业空间格局与东部城市有哪些不同?西部城市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选取乌鲁木齐市为典型案例,探讨该市近十年间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实证或完善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相关理论,为西部城市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参考。基于乌鲁木齐市的第一、二、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首先采用冷热点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空间计量研究方法对城市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计算结构相似系数、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对城市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与东部城市/地区进行了对比讨论。全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实证部分;第五章为对比章节;最后一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2004~2013年,乌鲁木齐市制造业呈现出中心城区去工业化、制造业郊区化和多中心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逐渐向距离市中心较远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扩散;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一直是制造业重要的空间载体。第二,乌鲁木齐市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在逐渐增强,并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基础型产业>都市型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和基础型产业的区位变化明显,是制造业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主要行业动力。第三,乌鲁木齐市制造业在城市外围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不同类型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分布与演化规律差异明显;各街道/乡镇的主导产业类型变化也非常明显。第四,乌鲁木齐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受成本与市场因素和政府调控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高速公路和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最大,且作用强度随年份逐渐增强;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还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