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世界分布的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可引起寄主植物发生灰霉病,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灰葡萄孢可形成菌核抵抗不良环境,菌核又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目前灰霉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明确灰葡萄孢的致病和菌核形成机理有助于发展新的防控方法。我们通过RNA seq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在菌核形成阶段高表达的基因BC1G09891、BC1G14375、BC1G12206和BcCVNH。BcCVNH含有一个保守的CVNH(Cyano Virin-N Homology)保守结构域,BC1G09891和BC1G14375属于MFS(Major Faciltator Superfamily),BC1G12206为假定蛋白。RT-PCR检测结果表明这四个基因在灰葡萄孢的营养生长、菌核形成和致病阶段均有表达,BcCVNH基因在致病阶段表达上调,BC1G09891、BC1G14375和BC1G12206基因在菌核形成阶段表达明显上调。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分别对这四个基因进行敲除并获得了相应的纯合转化子。表型结果表明敲除BcCVNH不会影响灰葡萄孢的菌核形成、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酸等表型,但BcCVNH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产孢量降低。敲除基因BC1G09891对灰葡萄孢的致病力、菌落形态、菌核大小、每皿菌核干重和生长速度等均没有明显影响,但菌核形成时间提前,产孢减少且菌核萌发率明显降低。BC1G14375和BC1G12206敲除转化子对灰葡萄孢菌核形成、大小以及每皿菌核的干重与B05.10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本实验初步证实基因BcCVNH可能参与灰葡萄孢的致病和产孢,BC1G09891缺失后,灰葡萄孢菌核形成时间提前,产孢减少且菌核萌发率降低。基因BC1G12206和基因BC1G14375缺失,对灰葡萄孢的菌核形成并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