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致病和菌核形成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世界分布的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可引起寄主植物发生灰霉病,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灰葡萄孢可形成菌核抵抗不良环境,菌核又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目前灰霉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明确灰葡萄孢的致病和菌核形成机理有助于发展新的防控方法。我们通过RNA seq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在菌核形成阶段高表达的基因BC1G09891、BC1G14375、BC1G12206和BcCVNH。BcCVNH含有一个保守的CVNH(Cyano Virin-N Homology)保守结构域,BC1G09891和BC1G14375属于MFS(Major Faciltator Superfamily),BC1G12206为假定蛋白。RT-PCR检测结果表明这四个基因在灰葡萄孢的营养生长、菌核形成和致病阶段均有表达,BcCVNH基因在致病阶段表达上调,BC1G09891、BC1G14375和BC1G12206基因在菌核形成阶段表达明显上调。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分别对这四个基因进行敲除并获得了相应的纯合转化子。表型结果表明敲除BcCVNH不会影响灰葡萄孢的菌核形成、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酸等表型,但BcCVNH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产孢量降低。敲除基因BC1G09891对灰葡萄孢的致病力、菌落形态、菌核大小、每皿菌核干重和生长速度等均没有明显影响,但菌核形成时间提前,产孢减少且菌核萌发率明显降低。BC1G14375和BC1G12206敲除转化子对灰葡萄孢菌核形成、大小以及每皿菌核的干重与B05.10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本实验初步证实基因BcCVNH可能参与灰葡萄孢的致病和产孢,BC1G09891缺失后,灰葡萄孢菌核形成时间提前,产孢减少且菌核萌发率降低。基因BC1G12206和基因BC1G14375缺失,对灰葡萄孢的菌核形成并无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水果在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防治水果上的病虫害,生产中经常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易造成化学农药残留超标,阻碍果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北省果园的害虫种类及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目前,棉铃虫已经对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工程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而且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离不开轨道交通.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在科研人员的努力研究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不过,发展过
对变电运行系统进行运行维护操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检测出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确保电力系统的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人民群众的思想也更加活跃,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不再满足过去简单的被动式接受,他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性要求.主流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已经融入到各个行业.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相比于传统的电力管理模式来说,应该逐渐向业务推广转型,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