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因为头颅CT扫描对发现大脑后循环供血区梗死病灶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早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颈动脉供血区。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治疗的进展,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临床表现、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等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西方国家,仅有的几个亚洲地区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并且不同研究间结果差异较大。目的:了解中国人群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病因分型、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以及与预后的关系,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1前瞻性登记2002/07/01~2006/12/01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NIHSS评分、影像学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等资料,并不断完善辅助检查结果,随访患者脑卒中后3月、6月、1年的死亡、残疾(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3)情况。纳入经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特征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根据脑CT/MRI、血管超声和心脏彩超等各项辅助检查结果,依据TOAST病因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并分析各亚型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别。同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Caplan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库(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rion Registry,NEMC-PCR)中使用的后循环供血区分段标准确定梗死病灶分布区,了解不同亚型的病灶分布特点。3将TOAST病因分型、梗死病灶分布及其它临床特征作为自变量,死亡、死亡/残疾作为应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TOAST病因分型及其它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登记289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47例,分别占70.7%和29.3%,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出血性患者分别为349例和189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17.08%。2所有纳入患者中,分布在近段梗死区病例为11.7%(41/349),中段36.7%(128/349),远段24.9%(87/349),多发26.6%(93/349);3本组病例TOAST各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2.6%(44/349),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7.8%(97/349),小动脉卒中(small artery atherosclerosis,SAA)36.4%(127/349),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0.6%(2/349),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22.6%(79/349);4本组病例1月、3月、6月和1年的死亡率分别是3.0%、6.8%、9.5%和16.3%;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残疾率分别是33.1%、32.8%和29.1%,复发率分别是1.4%、3.2%和4.5%;5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合并前循环病变以及病变位置是3月死亡、死亡/残疾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发症和入院GCS评分是6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NIH评分、合并前循环、狭窄血管数量和并发症是6月死亡/残疾的独立预测因素。6 TOAST病因分型的各亚组之间死亡率、死亡/残疾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17.08%;1月和年死亡率分别为3.0%和16.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近。2后循环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中段供血区,最少见的发病部位是近段供血区,与其他亚洲国家同类研究结果一致,与西方国家研究结果差别较大。3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中小动脉卒中比例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心源性脑栓塞比例低于西方国家。4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与其他国家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糖尿病在小动脉组比例较高,房颤和心脏瓣膜病在心源性脑栓塞组比例较高。5 TOAST病因分型各亚型各时间点的病死率、死亡/残疾率不同,与6月死亡和3月死亡和死亡/残疾独立相关,心源性脑栓塞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的预后最好。6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病变位置、合并前循环病变、心脏瓣膜病、病因分型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