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时常遭遇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灰飞虱不仅直接刺吸稻株汁液危害水稻、同时还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给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化学防治在减轻稻飞虱为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广谱杀虫剂在灭杀灰飞虱的同时、往往也杀死或驱赶了灰飞虱天敌、破坏了灰飞虱与天敌的生态平衡、导致灰飞虱数量大量增加。此外、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且灰飞虱传播的两种病害、均为病毒病、目前防治均无特效农药、特别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尚未发现有效抗源。因此、发掘灰飞虱抗性基因、培育抗灰飞虱水稻品种、不仅是防治灰飞虱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也将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一种有效途径。许多研究表明、具有中等抗性或由多基因控制的抗虫品种比由单个主基因控制的抗虫品种抗性更持久。因而、不断挖掘和利用新的抗灰飞虱主基因和抗灰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QTL)、选育具有持久抗虫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利用水稻品种自身抗性防治灰飞虱危害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从抗虫三种机制(耐虫性、趋避性和抗生性)、对两个抗灰飞虱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昌恢891的抗性遗传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为父本、感虫品种02428为母本、构建了包含162个单株的02428/Rathu HeenatiF2和150个单株的02428/Rathu Heenati//02428 BC1作图群体;并对162 F2:3家系和150个BC1F2家系进行了趋避性、抗生性和耐虫性等抗虫性评价。利用Windows QTL Cartogapher 2.5复合区间作图、在F2群体中检测到3个趋避性QTLs (qSBPH2-b1,qSBPH5-b和qSBPH6-b)、分别于第2、5和6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75%;在BC1群体中检测到一个QTL(qSBPH2-b2)、位于第2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通过抗生性检测、在F2连锁图谱发现3个QTL(qSBPH8-c,qSBPH9-c和qSBPHl2-c)、LOD值为2.49、2.59和2.56、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1.87%;在BC1群体中、检测到1个QTL(qSBPH5-c)、LOD值为2.34、贡献率为7.21%。利用苗期集团接虫鉴定、在F2群体中、共检测到5个QTL(qSBPH1-a、qSBPH2-a、qSBPH4-a、qSBPH12-a2和主效基因qSBPH12-a1)分别位于第1、2、4和12染色体、LOD值分别为4.45、2.40、3.77、2.57和18.99、贡献率为7.6%、4.2%、9.8%、4.47%和37.87%。加性效应显示这5个QTLs均来自抗虫亲本Rathu Heenati。其中主效基因qSBPH12-α1和qSBPH4-α在BC1群体中也检测到、表明这两个位点是稳定存在的。本研究检测到的灰飞虱抗性QTLs、为开展抗灰飞虱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灰飞虱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2、利用水稻抗虫品种昌恢891与感虫品种02428构建的包含有149个单株的F2群体及其连锁图谱、对149个F2:3家系进行了耐虫性、抗生性和趋避性等抗虫性评价。通过苗期集团接虫实验、在第6和7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个抗灰飞虱QTL位点qSBPH6-α和qSBPH7-α其LOD值为2.61和2.91、贡献率为8.75%和13.01%、且其抗性效应均来自昌恢891。在第1和2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抗生性QTL、qSBPH1-c和qSBPH2-c、LOD值分别为2.40和4.11、贡献率为15.03%和15.13%。但在该群体中并没有检测趋避性QTL、表明水稻品种昌恢891对灰飞虱的抗性可能是由耐虫性和抗生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