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脸孔与人名魅力的晕轮效应研究——以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zhi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著名的戴恩(Dion,1972)实验为基础,聚焦脸孔和人名这两个人们初识客体的重要维度,研究不同魅力水平的脸孔和人名在大学生评价客体过程中引发的“晕轮效应”。实验一以戴恩实验为蓝本,探讨脸孔、人名魅力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可能引发晕轮效应;通过实验二探讨脸孔、人名的魅力是否对大学生评价客体有显著影响;实验三进而讨论脸孔和人名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交互影响;最后实验四研究加入时间变量后脸孔和人名呈现时间不一致情况下实验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如下:⑴不同魅力水平的脸孔在大学生评价客体时能引发“晕轮效应”;⑵不同魅力水平的人名在大学生评价客体时能引发“晕轮效应”;⑶在大学生评价客体时,脸孔比人名引发更强的“晕轮效应”;⑷在大学生评价客体时,当脸孔与人名同时呈现,将共同引发“晕轮效应”;⑸在大学生评价客体过程中,当脸孔与人名先呈现其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共同呈现,引发的“晕轮效应"强于同时呈现一次时的“晕轮效应”。   本文针对教育实践提出如下建议:①教育者应避免因对教育对象某一方面的第一印象而对其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要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掌握足够丰富的信息以前,绝不能以貌取人,对教育对象的能力、人格、发展潜力等方面做出轻率的结论,否则将极易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败,使可造之材荒废;②教育者应避免因对先前认识的某一类人的某些方面特征的固有观念形成刻板印象,不能仅仅基于过去的经验,随意地把具有某一特征的教育对象归入某一类人的范畴并认为该教育对象具有这一类人的一切特点;③要善于收集信息,注重对受教育者智力、人格等各方面全面的认识,通过不断地加深认识,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适时地调整教育策略,达成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一节课期间,师生之间发生着数以百计的话语,其中,教师话语格外重要。教师话语,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教育对话的工具,还体现和传递着教育理念、展示着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学业欺骗行为(academic dishonestv)是普遍流行的,且严重威胁到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国内针对该行为的研究大多停留还在事实描述和经验分析上。上世纪
期刊
研究文盲的语言加工特征是理解字词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文盲不具备字形加工的正字法知识,而具备语音和语义加工能力,因此探讨文盲的语音和语义加工能深入揭示字词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