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经研究发现,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每隔80年代左右就会发生转移,已先后出现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五个近代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技术史上称这一规律为汤浅现象。关于汤浅现象的研究曾经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特点。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揭示出一流大学发展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发现与由来,对近代以来意、英、法、德、美五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历史过程分别进行了考察;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一流大学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1)第三章从定性的角度对一流大学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功能分析;(2)第四章从定量的角度对一流大学的形成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进行了考察;(3)第五章以意、德、美三国为例,对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意大利、德国、美国科学中心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在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群体的发展也明显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潜力,从而促进了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对于下一个科学中心将在哪里做出预测是困难的,因为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科学中心,而且没有显示出衰退的迹象。美国维持科学中心的地位,与其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众多的一流大学密切相关。为力争成为科学中心之一,很多国家都竞相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争取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的必然选择。文章最后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若干启发性的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