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指期货是指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兼具股票和期货特征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投机获利等多种功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米勒曾经把股指期货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股指期货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出于规避股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目的而出现的。虽然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出现最晚的一类产品,但是它的发展却极为迅速,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交易量迅速上升,同时带动了股市的复苏。随后,交易量的增长不仅迅速扩大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的规模,而且也引发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高质量公司的纷纷入市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为了有效规避系统风险,大资金交易者对于推出股指期货业务从而完善市场产品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我国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易,从此填补了我国作为唯一GDP排名前20位确没有股指期货的国家的空白。但是随着股指期货在我国的引入,人们也对其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存在疑虑。有人认为它是天使,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减小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与此相反,另一些人认为它是魔鬼,它的到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因此,有关股指期货的引入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的影响进来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及政策制定者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关于股指期货的引入对现货市场波动性问题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以往文献绝大多数仅仅简单的关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两个阶段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的变化,而没有结合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是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相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还是不够成熟的,因此我国推出股指期货是有一个不断的完善过程的。既然股指期货的推出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那么它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本文根据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详细分析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本文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析波动性的GARCH族模型来分析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而是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PSM)匹配出与实验组相对应的控制组,进行横向的组间比较和纵向的期间比较,以此消除股指期货的引入这一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这一方法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人使用,但尚未应用于对我国市场的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最后,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文的研究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第一,融资融券能有效的降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波动。但是,在此期间,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波动性加剧。那么同样是我国的上市公司股票,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为什么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后两组股票在波动性的变化上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方向呢?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融资融券业务的标的股票大多数是大盘股,属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之列,这些标的股票的交易势必会对现货市场产生影响,而以往的研究文献也表明股指期货的交易对于非标的股没有显著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非成分股波动性的加剧来自于股指期货之外的其它的经济因素,而这种经济因素也必然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但是成分股的波动性在融资融券的影响下并没有呈现加剧的趋势,相反,成分股的波动性有所降低,因此我们得出融资融券对指数股有着显著稳定作用的结论。第二,股指期货上市初期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加剧。这与Stein(1987)构建的模型结果相一致。Stein(1987)指出噪音投机者的交易会使得知情者对该噪音交易进行反应,从而做出相应决策以对应噪音投机者的交易,这加剧了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再者,考虑到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市场尚且不成熟,散户较多参与的主体也不成熟并且投机气氛浓厚,这些因素也都加剧了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第三,在套期保值者被允许进入股指期货市场之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波动性均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股指期货投资者期望的信息被直接反应在了指数股的波动上之后,影响了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预期,这样又进一步的影响了非成分股的波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做空机制的逐渐发展,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非成分股之间的波动性的差异呈现递减的趋势。考虑到现阶段特殊法人的套期保值额度准入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预测,随着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的逐渐成熟和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稳定作用会慢慢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