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具有多重概念的区域。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除特殊说明外,特指旅游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共15个旅游城市,简称长三角。本文分析了旅游中心地与旅游中心城市的关系、旅游中心地应具备的条件、类型及成长机制,构建了旅游中心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长三角旅游中心地划分为四个等级;利用重力模型,界定了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的空间影响范围;借助吉尼系数,研究了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动态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各旅游中心地的旅游综合实力指数高低相差悬殊,各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第一级,杭州、南京和苏州为第二级,无锡、宁波、绍兴、温州、常州为第三级,其余城市为第四级的金字塔式等级分布格局。②长三角各旅游中心地的空间吸引范围与其所处等级层次基本对应,即等级层次高的旅游中心地空间影响范围大,一般来说,吸引范围大于行政区划范围;反之亦然。③1997年以来,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扩散,但扩散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未来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方向仍是扩散,且扩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呈现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为次中心的空间格局。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国内外旅游中心地研究进展,同时概述长三角旅游研究。第二章,旅游中心地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简要阐述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中心地与周边旅游地的关系及区域旅游中心地空间网络体系等。第三章,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体系及指标体系:简要分析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体系和成长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评价:以长三角旅游城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划分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并对等级层次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五章,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的职能优化:分析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现状、影响范围、动态特征、成因机制及演化趋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的职能优化方向。第六章,结论与讨论:简要归纳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展望仍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