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挠羊”是一项在忻州地区延续了上千年的民间的体育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挠羊陪伴着在忻州这片土地生长的人民,丰富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情怀。这情怀有团结、有智慧、有拼搏、有坚持,还有创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的概念,借鉴文化空间保护案例,对挠羊现有的文化空间进行解读与分析,并提出了挠羊文化空间保护的对策。研究认为: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与基础。挠羊的文化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综合的空间环境,包括政治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这三个空间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本文针对挠羊的文化空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民俗性、深厚的文化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提出了保护的原则与措施。保护挠羊文化空间应坚持完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具体保护的措施。首先,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要性,使全民建立保护意识。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挠羊及其文化空间的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第三,对传承人的保护。利用政府职能宣传挠羊传承人,给挠羊传承人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并且对其生长环境加以保护。第四,建立图文影像资料库。通过搜集、整理关于挠羊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资料库。第五,对自然村落和庙会进行保护。对于有挠羊存在的村落与庙会进行,保持其自然风貌,避免文化空间的加速流失。最后,正确处理挠羊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突出挠羊的文化价值;积极探索保护的新思路;通过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将不可避免的萎缩甚至消失。对挠羊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助于拓展挠羊的生存空间,使这一古老的民俗事项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