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CD44、EpCAM在化学诱导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以50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为对照组,通过DEN/CC14等联合诱发50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2周定期处死的小鼠获得的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学切片观察,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小鼠肝癌组织及相应阶段正常组织CD44、EpCAM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FCM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EpCAM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通过DEN/CC14等联合诱导20周后,成功诱发出小鼠肝癌。病理学检测显示:诱癌早期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充血水肿,伴有少量变性坏死,为药物性肝炎的表现,同时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16周后肝细胞组织表面开始出现灰白色结节,数目不等。镜下可见肝细胞非典型增生,20周时显著增加肿瘤结节,最大直径25毫米,镜下可见高分化肝细胞癌。通过PCR、蛋白质印迹及FCM检测均显示:CD44分子第4周表达轻度升高,从第8周开始表达明显增高,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升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CD44分子抗原定位于细胞膜上,诱癌组第4周开始出现弱阳性,第20周出现强阳性。EpCAM的PCR、蛋白质印迹及FCM检测均显示:实验组从4周开始EpCAM表达逐渐增多,到16、18、20周时表达增多尤其明显(P<0.05)。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不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EpCAM分子抗原在肝细胞癌细胞胞膜及胞浆中高表达,呈棕黄色颗粒,诱癌组从第4周开始表达,第8周中等阳性较多,16、18、20周时表达强阳性。结论:诱癌小鼠在不同的诱癌阶段,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EpCA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不同,其激活的先后次序也不同,但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提示CD44和EpCAM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但是否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或其相互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