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续断斑枯病是川续断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川续断斑枯病的症状、病原物鉴定、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病害田间发生规律以及室内药剂的筛选,为诊断和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1病原菌的分离与种类鉴定川续断斑枯病的病斑生于叶上,发病初期为暗绿色小斑,之后逐渐扩大,病斑呈紫褐色,并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紫褐色,并具有淡紫色至淡黄色晕圈,直径1~3mm,上面密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斑多时常汇合成片,引起植株叶片变褐枯死。植株成叶发病较重,幼嫩新叶发病较轻。引起川续断斑枯病的病原菌为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 dipsaci),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壳针孢属真菌危害川续断。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面生,散生或聚生,球形,孔口微露,淡褐色至暗褐色,直径52~108μm,孔口圆形;分生孢子针形,基部钝圆,顶端略尖,无色,直或微弯,有1~6个不明显隔膜,多数3~6个隔膜,23.9~64.4μm×1.4~2.3μm。2川续断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菌在10~30℃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生长可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铵态氮最好;在pH4~10的范围内,病原菌能生长和产孢,产孢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无显著影响;加入寄主汁液有利于产孢、孢子的萌发及芽管的伸长。在10~35℃、pH 3~10、RH≥90%的条件下病原菌分生孢子能萌发,最适条件为25℃、pH6和在水滴中,且pH为7时芽管伸长最快。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10min)。3病原菌的侵染及其影响因素在接种后24h分生孢子开始萌发。萌发的方式多样,多从孢子的一端或两端长出芽管,少见一端两侧或两端一侧长出。分生孢子在叶片表面萌发,形成分枝的菌丝,以菌丝作为侵染结构。病原菌可以通过表皮而不通过气孔侵入寄主,菌丝在侵入细胞时,不形成附着孢。菌丝侵入叶肉组织后可继续穿过多个细胞向深层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分枝。被侵染的细胞最初结构大都完好,后期大部分遭到破坏,表现为细胞变成黄色至紫红色,叶肉细胞内颗粒化,之后细胞坏死,最终细胞变空、解体。病原菌侵染川续断的温度范围为15~28℃,最适发病温度为25~28℃,此时潜育期最短,为8d,病斑数量最多,病情发展最快;保湿时间范围在12~48h时,植株均能发病,最佳保湿时间为24~36h,其潜育期最短。病原菌在老叶上比在新叶上更容易侵入,叶龄越大侵染率越高。4川续断斑枯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病原菌主要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田间病残体和冬季植株上越冬。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冬季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最初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发病,随后分生孢子藉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在川续断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2008.3~2008.9对田间病害发生动态定点调查结果是:病害始发期为3月中旬,病株率为11.76%;4月底至5月下旬病害迅速发展,5月26日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82.35%和49.65%,病情指数为34.21;6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6月10日病株率和病叶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00%和51.83%,病情指数为34.62。到8月中旬,川续断进入了生育后期,叶片普遍出现生理性变黄枯萎,病情发展基本停止。5室内药剂测定采用药皿法和玻片萌发法测定了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硫、百菌清、烯唑醇、硫酸铜五种杀菌剂对川续断斑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甲基硫菌灵硫、烯唑醇和硫酸铜这三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较好;百菌清对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