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关键词】词语教学浅析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素养。那么在小语教学中如何做好词语知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词语知识的积累呢?现就以上话题,谈点个人的拙见:
一、从生活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我们知道“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信息、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源自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如:人类的祖先他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的生存过程中,学会了“采集、狩猎、捕捞。”这既是一种生产劳动情景的体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采集”就是采收积累。“狩猎”就是围堵捕杀。“捕捞”是用渔网在河中围猎鱼类将其拉上岸。它为我们展示了祖先们劳动生产的画面。同时又将人类的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传递给了后世子孙。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词,它本身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一种生活的规律。所以词语不能离开生活的源,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词语就显得孤立而失了色彩,它须依借一定的语言环境的支撑,显现出它的独特功用来。如;小语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清凉”一词的理解,单纯的教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学生是不会一下就明白意义的,如果将这个词语和它所处的语境结合一起,先让学生自读句子,通过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来理解词义那该多美,瞧!“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夏天是炎热的,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时如刮来一阵风,或是有一片绿荫遮蔽,那该是多么让人惬意的啊!绿太阳正代表了这种情意,“清新凉快”之意烘然跃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又感受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景,既丰富了语言,还感受到一种爱和责任。
三、学习词语应理解词语的功能,才能正确运用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词语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能够独立的表示一种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组词造句时应注意引导。
1.首先了解词语的性质。
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動、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有实在的意义,能够自成句子的叫实词。如,“学校”(名词)表示学生读书学习的场所。造句“这里有一所学校”。“香甜”(形容词),形容食物味美可口,醇香扑鼻。造句“这真是一桌香甜的美餐。”了解了词语的性质,就可以知道词语的用处。诸如此类,动词,是描述事物动作状态的词。数词、量词,二者要搭配一起使用,表示事物的数目和单位的量。代词是替代事物的词,如:“这、那、哪、我、你、他(它)等。虚词要依助于实词来用,是对实词的修饰美化。
2.其次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还应从词的意义,情感色彩,词语的使用范围上加以区别。
词语的运用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情感色彩和使用范围。从词义上,词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要掌握运用词语,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辨析:以词的意义(1)词义轻重不同;(2)范围大小不同;(3)从情感色彩上,词的感情不同,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3.以词的运用范围的不同来区分词语,学习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知识发展语言。
(1)支配对象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3)适用场合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
4.词就其它的发展演变。
分为:古义词,今义词,外来词,熟语。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四字,词义固定不能改动。多来自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5.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歇后语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每一个词都有它一定的使用环境,如:适用于人物,描述神态,品质、心理、身体、动作。动植物,花草树木,自然景观等……学习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类,只有深入的了解词语知识的内涵,依借于生活的本源,抓住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词语知识,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词语知识,灵活的运用词语来锤炼自己的语言。正确运用语言,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江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小学语文新课程与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词语教学浅析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素养。那么在小语教学中如何做好词语知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词语知识的积累呢?现就以上话题,谈点个人的拙见:
一、从生活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我们知道“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信息、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源自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如:人类的祖先他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的生存过程中,学会了“采集、狩猎、捕捞。”这既是一种生产劳动情景的体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采集”就是采收积累。“狩猎”就是围堵捕杀。“捕捞”是用渔网在河中围猎鱼类将其拉上岸。它为我们展示了祖先们劳动生产的画面。同时又将人类的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传递给了后世子孙。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词,它本身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一种生活的规律。所以词语不能离开生活的源,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词语就显得孤立而失了色彩,它须依借一定的语言环境的支撑,显现出它的独特功用来。如;小语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清凉”一词的理解,单纯的教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学生是不会一下就明白意义的,如果将这个词语和它所处的语境结合一起,先让学生自读句子,通过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来理解词义那该多美,瞧!“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夏天是炎热的,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时如刮来一阵风,或是有一片绿荫遮蔽,那该是多么让人惬意的啊!绿太阳正代表了这种情意,“清新凉快”之意烘然跃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又感受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景,既丰富了语言,还感受到一种爱和责任。
三、学习词语应理解词语的功能,才能正确运用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词语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能够独立的表示一种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组词造句时应注意引导。
1.首先了解词语的性质。
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動、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有实在的意义,能够自成句子的叫实词。如,“学校”(名词)表示学生读书学习的场所。造句“这里有一所学校”。“香甜”(形容词),形容食物味美可口,醇香扑鼻。造句“这真是一桌香甜的美餐。”了解了词语的性质,就可以知道词语的用处。诸如此类,动词,是描述事物动作状态的词。数词、量词,二者要搭配一起使用,表示事物的数目和单位的量。代词是替代事物的词,如:“这、那、哪、我、你、他(它)等。虚词要依助于实词来用,是对实词的修饰美化。
2.其次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还应从词的意义,情感色彩,词语的使用范围上加以区别。
词语的运用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情感色彩和使用范围。从词义上,词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要掌握运用词语,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辨析:以词的意义(1)词义轻重不同;(2)范围大小不同;(3)从情感色彩上,词的感情不同,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3.以词的运用范围的不同来区分词语,学习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知识发展语言。
(1)支配对象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3)适用场合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
4.词就其它的发展演变。
分为:古义词,今义词,外来词,熟语。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四字,词义固定不能改动。多来自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5.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歇后语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每一个词都有它一定的使用环境,如:适用于人物,描述神态,品质、心理、身体、动作。动植物,花草树木,自然景观等……学习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类,只有深入的了解词语知识的内涵,依借于生活的本源,抓住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词语知识,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词语知识,灵活的运用词语来锤炼自己的语言。正确运用语言,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江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小学语文新课程与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