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皮酚是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植物根皮(丹皮)中的一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消炎、保肝护肾、抗肿瘤及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为克服丹皮酚传统制备过程中的弊端,进一步提高丹皮酚制备效率和牡丹综合利用价值,以观赏牡丹品种‘洛阳红’和药用牡丹品种‘凤丹’为材料,比较了丹皮酚含量在不同部位中的差异;采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不同外植体的无菌培养体系,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牡丹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中丹皮酚积累的影响,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出了最优培养方案,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提高了其中丹皮酚的含量,初步显示出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规模化制备丹皮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1.培养体系的建立分别成功建立起种胚、鳞芽、叶柄、幼嫩茎段等外植体的无菌体系,并针对其中褐化现象开展防治研究,有效降低了茎段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程度;通过优化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成功诱导出子叶、叶柄、茎段和鳞芽的愈伤组织;比较了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发现子叶能够全部出愈,长势优于其他外植体,适于继代培养,为最佳的外植体材料,并分别得到适于两种牡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营养配方,即:‘凤丹’为MS+6-BA 0.5mg/L+2,4-D 0.5 mg/L,‘洛阳红’为MS+6-BA 0.5mg/L+2,4-D1.0 mg/L,且‘凤丹’愈伤长势优于‘洛阳红’。2.丹皮酚的测定采用紫外法分别测定了两种牡丹不同部位及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丹皮酚的含量,考察了不同诱导条件对子叶愈伤组中丹皮酚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牡丹植株不同部位中均检测到含量不等的丹皮酚,且由不同部位所诱导的愈伤中丹皮酚的含量也具有差异性,说明非传统药用部位同样具有药用价值;子叶第Ⅳ代愈伤组织中丹皮酚的含量最高,故以第Ⅲ代愈伤组织为材料,调整培养基组分作一步研究;在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5mg/L 6-BA、4.0mg/L 2,4-D、0.125mg/L Cu、1760mg/L Ca、60mg/L phe,以蔗糖为碳源,pH调为5.8、普通日光灯培养30d,8℃保存等条件有助于两种牡丹愈伤组织中丹皮酚的合成。3.最优培养方案的确定以单因素试验中对子叶愈伤组织中丹皮酚含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子为考察对象,首先以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了影响丹皮酚合成的关键因素,后经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确定了主要因素的步长,最后分别初步优化出适于两种牡丹愈伤组中丹皮酚积累的最佳培养方案,即:‘凤丹’为MS+6-BA 0.5mg/L+2,4-D 4.0mg/L+Ca 2771.38mg/L+Cu 0.11mg/L+phe 120mg/L+蔗糖30g/L+琼脂7.5g/L、MS+6-BA 0.26mg/L+2,4-D 4.0mg/L+Ca 3117.62mg/L+Cu 0.11mg/L+phe 75.23mg/L+蔗糖30g/L+琼脂7.5g/L,培养30d,普通光照,8℃下保存。优化培养后的丹皮酚含量分别是原有水平的10.21倍和5.86倍,取得到了很好的优化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