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现者,其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需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测量新高考改革对工作量影响程度有助于组织教师高质量劳动,推动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保障体系。从教育政策执行的层级视角出发,用国家和上海市政策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新高考对教师工作产生了何种影响,以探寻这种影响的发生逻辑。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把政策文本分析和高考改革脉络的宏大叙事相结合,把握政策文本中对教师工作量的话语关注,提取与教师工作量最为相关的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综合素质评价、课程教材改革、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考试方式、非教学事务。结合上海市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特点,基于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分类选择上海市8所高中为调研学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Anova方差分析、OLS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验证,发现教师工作量增多的影响因素。遵循混合途径研究范式,采用质性方法来解释量化分析结果,进一步探寻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工作量变化的原因,选取上海市某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S学校作为个案,访谈8位典型高中教师,找寻新高考影响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支持性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学校环境层次上,新高考改革后不同质量类型的学校教师工作量存在显著差异,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工作量显著高于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学校走班形式选择上,采取“中走班”形式的学校相对于“小走班”形式教师工作量增幅较大;班级规模与工作量影响呈现负相关,班级规模越大教师工作量增幅越小。第二,从教师个人角色看,新高考改革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工作量存在显著差异,地理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增值最高,语数外学科教师次之,物理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增值最低;班主任在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指导、非教学事务上工作量显著增加;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造成地理、历史学科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对教师工作影响程度呈现差异,突出表现在对地理学科教师工作量影响最大,对语数外教师影响较大。第三,新高考改革后课程教材改革、考试方式以及非教学事务显著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其中考试方式变化对教师工作量的变化影响程度较大,非教学事务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次之,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相对较低。进一步验证发现,新高考改革通过增加教师工作量会进一步导致教师的工作倦怠。第四,影响教师工作量的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加大了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难度,非教学事务是导致班主任工作时间边界模糊的间接原因。实施课程、使用新教材促进部分学科教师工作内容重塑,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促进部分学科教师工作角色丰富化的重要原因。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对教师工作量影响具有学科异质性,考试方式设计是导致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加重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行政机构工作量多样化的核心原因。建议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建立适应改革需求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学校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适用于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师工作量核算标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引导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获得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