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中BIM技术应用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改造过程中,气候、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发生巨大的改变,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其信息量也随着对设计要求的提高而日益增多,传统的基于CAD+GIS的信息化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BIM技术得到推广,该技术将众多信息集成到一个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当中,并进行动态的模拟与分析,为设计人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中提供精确的数据参考与交互平台。以此为背景,本文试图探索BIM技术在历史环境再生中的应用。以期为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提供更加精细、理性的优化方案。本文主要分以下三部分对BIM技术在历史环境再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总结了历史环境的概念,回顾了国内外历史环境保护实践的历程,总结归纳历史环境特色保护的内容以及历史环境再生的模式;梳理BIM技术的概念、对方案设计的影响,并从生态角度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与BIM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历史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我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后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原则为基础,引入BIM的先进技术,对以信息模型为核心的设计阶段、城市整体保护再生的角度出发的优化阶段、性能模拟的评估阶段、多信息平台协同管理的实施阶段加以详细阐述,总结出BIM技术在历史环境再生中的应用模式,以期使传统的保护方法更加科学与精细。第三部分以冀州市修复性整体设计为例,进一步论证BIM技术在历史环境中的应用。本文期望通过对历史环境再生中BIM应用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引起更多的建筑从业人员的重视与思考,使设计师以及相关从业者能够积极利用BIM技术完善历史环境再生设计,加快BIM在历史环境再生中应用的推广,进而为我国信息化历史环境再生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但是期间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发生变化,农
论文从行政中心建筑本身展开讨论,对近年来浙江地区新建和筹建中的中小城市行政中心建筑进行分析,进而对整个行政中心的空间环境和规划布局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其形态产生的原
车站建筑是一个有着深刻文化意义的建筑类型,以特殊的形式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印迹。八十年代开始的铁路复兴,有着深刻的意味:源于铁路,立足于城市,着眼于交通换乘,延伸出一个新的建筑
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地区的不断扩大,将出现大量的长距离出行需求.公交运输系统的服务范围必然也要扩大,单纯靠常规的公共汽、电车交通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
玻璃屋盖为室内空间引入阳光美景的同时,又能遮风挡雨,排除外界干扰,应用日益广泛。由于玻璃材料的通透性,其结构形态一览无余在建筑形象塑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良好的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凸显,追求城市化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以维护完整、连续生态格局为目的的生态基础设施(EI)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备受关注,理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
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形势导致城镇形态的剧烈演变,尤其是城市的扩张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空间无限蔓延、自然景观大量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明显。城乡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滨水村落被划入到景区内,而相应旅游规划及村落保护规范的滞后,致使旅游开发给村落带来的破坏极为严重,如何协调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道亟
本文通过在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实地调查,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流动人口廉租住宅的发展过程、居住模式、组织建设模式作了详尽的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