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政党观转变原因探究

来源 :中原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所处的年代一个新旧体制更替的年代,也是西方思潮向中国涌动的时代,伴随着历史步伐的前进,新与旧的碰撞在所难免,怎样的思想,怎样的体制才是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他只能在摸索中探求。辛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顷刻瓦解,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者的“代言人”,开始了对中国未来走势的探索。由信奉西方的政党政治,向传统秘密会党的回归,最后效仿苏俄的建党模式走以党治国的道路。孙中山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给我们展现了政党建设的艰辛和曲折。通过实践与探索的方式,孙中山认识到,学习和效仿西方的政党制度而不立足与国内的现实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现状的问题。为了向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去奋斗,孙中山用其坚定的革命精神创造着属于我们自身的思想与体制。从对“政党政治”的探索开始,到“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孙中山的政党观念不断的跟随本国具体的国情而转变。而这种转变,既有内在环境的影响、亦有外部力量的推动。通过对孙中山政党观转变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发现表面上看似独立的原因,必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因此本文将从环境因素对孙中山政治个性的形成为切入点,从地理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为孙中山的政党观的完善奠定基础,进而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和民主革命与专制复辟反复较量的角度,对孙中山政党观的转变进行详细的分析。证明这些原因的内在逻辑。同时,孙中山政党观念的发展演变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其一,政党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其二,中国革命必须有一个领导能力卓越的政党;其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政党发展的保障;其四,革命的政党要拥有一支革命的武装。
其他文献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是近代上海唯一一家以"女子"命名的银行,它是近代妇女运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行从1924年创立一直到1955年公私合
该文意旨即在于通过对儒家思想与唐律间关系乃至儒家与法家间关系的具体分析,来研究儒家思想对唐律的深刻影响,从而揭示出唐律的本质特点.探讨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对唐
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发展成为青年反叛文化的代表性形式.它的产生与传播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裂以及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是摇滚乐
梁启超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宣传家,声名显赫,影响广泛.在经济言论方面,他也同样拥有巨大影响.但学者们对梁启超的经济思想重视不够,梁启超所留下的大量有关文献,大都
该文以冷战为背景,论述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中欧共体的共同立场与外交政策.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历史考察,揭示欧共体政治(外交)合作启动的内、外动因,透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
欧洲启蒙运动作为蓬勃发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兴起于17世纪末的英国,繁盛于18世纪的法国,波及到德国、俄国等欧洲其他国家。理性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灵魂和核心,无疑成为启蒙学者冲破
该文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为研究主体,考察它与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基督教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作为历史背景,研究基督教青年会作为
人力资本理论,因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巨大贡献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受时代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虽然邓小平并没有直接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但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人
在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中,随着其规模变大、管理问题日益复杂,所有权和管理权逐渐分离,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在经理式的企业中,支薪的职业经理人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