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肠直肠癌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全球每年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特别是亚洲部分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筛查结肠镜尚未在国家政策层面推荐或实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1]。我国目前早期癌症筛查手段并未广泛普及,以及部分偏远贫穷地区受思想及经济压力的影响,不能早期甚至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初诊为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仍然居高不下。人体的消化道是人体最长的器官;上世纪九十年代芬兰学者就提出结肠癌可分为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之后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结直肠癌病例中,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其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性有明显不同。但晚期患者结直肠癌的差异性研究尚少。[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晚期左右半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转移模式及其对生存预后影响的差异性,以便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差异性选择治疗方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及分析晚期患者腹腔灌注热化疗对患者预后影响。[方法]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44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将所有统计患者分为左半结肠癌组、右半结肠癌组及直肠癌组,共三组;左半结肠癌组包括肿瘤部位在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脾区的患者;右半结肠癌组包括肿瘤部位在升结肠、盲肠、阑尾、横结肠肝区的患者;直肠癌组为肿瘤部位在直肠者。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三组间临床病理特征、转移模式差异性。另外纳入32例进行CPT-11腹腔灌注热化疗及88例未进行腹灌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0例,患者对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了解其进展及生存情况,应用SPSS软件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三组间生存预后差异性,及其组织学类型和转移方式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差异性。[结果]在本实验的445例晚期患者中,左半结肠癌有146例,占总病例32.8%,右半结肠癌133例(29.9%),直肠癌166例(37.3%),40到60岁的中年患者更易发生左半结肠癌,而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则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右半结肠相对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更易发生粘液腺癌(25.6%VS 11.6%和12%,P=0.001);并且右半结肠癌组较其他两组的肿瘤直径更大、浸润深度更深(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三组之间在性别及组织分化程度(分化程度分三组:高及中-高分化为一组,中分化为一组,低和中-低分化另成一组)上没有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06和0.093,在淋巴结转移及Ki67增值指数方面,三组同样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878和P=0.088);但对于在手术中检出的淋巴结数目,三组之间分析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右半结肠癌组大于12枚的淋巴结检出率明显大于左半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79.7%VS 54.8%和58.4%,P<0.001)。在转移方面,分析数据发现直肠癌组和左半结肠癌组相比于右半结肠癌组更易发生肺转移(29.5%和25.9%VS 16.5%,P=0.028);本实验也在三组之间对只发生肺转移和发生了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肺)的比较,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4和P=0.028);而左半结肠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更易发生腹腔转移,有统计学差异(28.1%VS 18.0%和16.9%,P=0.033),但肝转移在三组数据之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P=0.08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影响患者总生存率(P=0.024)和无进展生存期(P=0.028),COX比例分析模型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是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腹灌化疗患者以PFS作为研究终点,对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进行腹腔灌注化疗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腹灌化疗患者(P=0.012),按肿瘤部位进行分组后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组患者能从腹灌化疗中获益(P=0.009),但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未从腹灌化疗中明显获益。[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直肠癌发病率稍高于左右半结肠癌,40到60岁的中年人更易发生左半结肠癌,低于40岁青年人右半结肠癌发病率高于其他部位,右半结肠癌更易发生粘液腺癌、肿瘤直径更大、浸润深度更深、手术中医生检出淋巴结数目更多,但在转移方面左半结肠癌更易发生肺转移和腹腔转移。生存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影响患者0S和PFS,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淋巴结检出数量、肝转移是影响预后因素。肿瘤最大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影响因子。伊立替康腹腔灌注热化疗使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获益。[背景]年轻结直肠癌患者(≤140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了南京鼓楼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及美国SEER数据库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将入组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分别分为:年轻组(年龄≤40岁)和中老年组(年龄>4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总共收集了 9736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年轻结直肠癌患者更多的位于右半结肠,中晚期为主,粘液腺癌比例高,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率高,远处转移率高,脉管及神经侵犯率高。肿瘤相关生存期年轻组明显长于中老年组,同一分期年轻组生存期亦高于中老年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年轻结直肠癌患者恶性程度更高、分期偏晚,但是预后却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