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银行破产是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力不明显的状况下,欧盟经济持续衰退引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子银行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面临的偿债、清理存量债务和化解地方债风险等成为地方政府和影子银行体系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信托公司是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自2007年以来,中国信托行业呈现规模膨胀的趋势,信托行业在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日益显现。缘于监督机制的缺陷和边缘化,信托企业呈现出高杠杆率、高流动性风险和高系统性风险等特点。鉴于此,研究如何规避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上述现状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概述了影子银行定义与特征,以及目前中国体制下存在的主要监管问题及其引致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同时,基于金融脆弱性和风险传染理论等,从宏、微观视角阐释了影子银行的风险影响机制。基于信托公司微观数据,本文剖析了影子银行规模、权益和可供出售产品波动特征及其趋势性规律。最后基于动态响应机制模型,理论并实证考察了货币调控、金融抑制等宏、微观变量对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具体效应。具体而言,缘于信息非对称性,影子银行通过高概率挤提、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途径,引致其存在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这决定了影子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影子银行的脆弱性主要源自实体经济失衡、虚拟经济失衡和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失衡以及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和金融衍生品对专业知识需求的矛盾。利益“绑架式”监管与监管效力的滞后性,引致中国审慎监管原则的无效性。上述因素是影子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就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而言,本研究基于动态响应机制模型,理论假设并实证分析宏、微观因素对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皆显著增加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而货币调控对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起抑制作用。就影响程度而言,货币调控对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略低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和,但分别高于这两者的单独影响。就微观变量而言,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惯性特征,长期而言,缘于自我传递效应,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长期大约存在4倍扩大效应。金融抑制、不良贷款率皆显著增加了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而企业管理者风险偏好起抑制作用。就政策建议而言,本研究认为需着重从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宏观审慎的风险监控体系和强化流动性风险的事后监管这四个方面进行流动性风险预防及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