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社会成份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党的建设历程中,在这方面既有失误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党对党员社会成份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校正、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品质。本文主要是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制订的党员社会成份规定。本选题力求在以下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1、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员社会成份政策的理论渊源。本文认为,当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员社会成份的观点也为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所接受,对中共党员成份政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共党员成份政策的理论渊源。2、关于党员社会成份规定的历史分期问题。本文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党员社会成份规定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党员队伍社会成份的实际构成,把建党以来党员社会成份规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党的创立至大革命时期。党逐步注意党员的社会成份,为了奠定自己的无产阶级基础,党开始注意吸收工人入党;第二阶级为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一度将失败的一个原因归结于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成份,党员成份政策有偏工人化倾向。但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可贵的探索,做出了一些正确的规定,我们不能忽视。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既坚持有“成份论”,但又不“唯成份论”,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正确的党员成份政策逐步形成。第三阶段为党在全国执政以来。建国后,党员标准提高,但在文革期间,却背离了正确的党员成份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以及在新时期,党对社会新阶层的定性分析,促进了党员成份政策的发展与创新。3、力求占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资料。最后,分析了这一历史演进历程的特点,得出一些启示和思考。透视党关于党员社会成份规定的历史演变历程,分析其特点,领悟其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增进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