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主观条件重构研究——以期待可能性理论切入为视角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学界长期对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存在理论争议,影响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认定;典型防卫案件的处理结果也表明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客观、轻主观”、对正当防卫主观条件认定过于严苛的弊病,严重压缩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成立的空间。考察我国“于欢案”二审判决以及大陆法系国家正当防卫立法可知,由于不法侵害的紧迫性,防卫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出于恐惧、惊愕、慌乱、义愤、报复等情绪而为的反击或攻击行为,因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不可否认其行为的防卫因素,期待可能性理论为我国刑法重新审视正当防卫主观条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结合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典型案件的实践情况和对大陆法系国家正当防卫立法的考察,对以期待可能性理论重构我国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打破了将期待可能性引入我国刑法的理论壁垒,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正当防卫主观条件进行了重构,并对我国《刑法》第20条提出了修正意见。理论上采“防卫认识说”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吸纳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正当防卫主观条件进行判断,合理认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成立与刑责承担大小,有利于正当防卫制度立法目的的实现,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能够在我国现有刑法资源中得以发挥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笔迹鉴定意见作为科学证据,被民事诉讼法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这门司法鉴定技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鉴定技术更易出现失误。本文在肯定了笔迹鉴定的科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和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结构由原有的“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一维状态发生着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公共利益和
当构建和谐社会理念被提了出来,当宽严相济的政策被实行了起来,刑事和解制度也在司法实践中被推行了起来。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就明确了适用刑事和解的罪名,从中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