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宋易中一种独特的形态,心学派易学中包含着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诸如心学与易学的关系,心学派易学中所掺杂的禅学思想成分与心学、易学的关系,心学与易学互证的诠释方式,以及心学派易学在整个易学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查,无论是就心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易学哲学史的研究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对于心学派易学哲学的研究理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对作为心学派易学的实际开创者——杨简易学哲学思想的研究,无疑可作为切入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心学派易学的实际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杨简不仅在宋代心学之理论传承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经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其中,易学之研究即是其主要成就之一。杨简之解易著作《杨氏易传》是心学派解易的代表作,在易学哲学史上具有不容被忽视的价值。本文拟以《杨氏易传》一书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版本、流传情况、主要内容、理论特色进行梳理和分析。 在绪言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杨氏易传》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以及文章的研究理路和方法。 在第一章中,文章对《杨氏易传》的成书、版本与结构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杨氏易传》成书过程的考察,可以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杨简的思想历程与学术旨趣。而就《杨氏易传》一书的结构而言,该书共分二十卷。大体说来,第一卷至第十九卷以说解《周易》经文为主,依次注释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辞,第二十卷则总述了其对《周易》、六十四卦之卦序和卦义等的总体看法。通过对于该书结构的考察,可以大致了解杨简对于《周易》文本的看法。例如,《杨氏易传》一书只注解《周易》经文而不及传文,除了受到当时“疑经惑传”思想的影响之外,也和杨简的解《易》立场、学术背景有直接关系。对于《杨氏易传》一书的版本进行考辨,则可以保障对于该书的研究能够以真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在第二章中,文章考察了《杨氏易传》的思想渊源。一方面,他在结识乃师象山之前就已有家学传承,开始习《易》并多有体悟。另外一方面,杨简在结识象山,并经历了“扇讼”事件之后,“忽觉澄然清明,应用无方,动静一体,乃知此心本灵、本神、本明、本广大、本变化无方”1,因此其易学思想中也就带有了浓厚的、承自象山的心学色彩。再者,杨简的易学思想还汲取了在其之前的易学哲学家们的易学思想。这些都是《杨氏易传》得以形成的思想渊源。通过考察《杨氏易传》形成的思想渊源,可以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杨氏易传》。 在第三章中,文章考察了《杨氏易传》中的《易》学观及《易》学诠释的思想与方法。杨简在总结和汲取前人易学研究成就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周易》的看法。杨简对于《周易》的看法,直接影响了他的解《易》原则、解《易》方法。作为心学派易学的实际开创者,杨简不仅将“心”作为其易学哲学中的核心范畴,亦以“心”为宇宙万物和儒教道德伦理的本体,提出了摄“易”于“心”的解《易》方法与原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方法与原则,杨简在《杨氏易传》中还运用了以史证《易》和会通《四书》学与《易》学的方法来解释周易。由此,杨简最终创立起了心学派易学的解《易》方式和解《易》系统。 在第四章中,文章论述了《杨氏易传》中的心学建构。具体说来,其中包括摄易于心、以易为己的心本论的建构以及时复反观、毋意绝四的工夫论的建构两个方面。 最后,在结语部分,文章对《杨氏易传》的解易特色与不足之处作了初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