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地域审美观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navelgato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的创作凝结了司马迁一生的全部心血,无论从审美价值、艺术成就来看,《史记》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司马迁思想的真实写照。司马迁在创作的《史记》时,把他自己曾经游历或耳闻、书中获悉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了自己的审美对象,同时又意识到了他自己是自然的对象,从而拜倒在自然对象下去创造对象,创作《史记》。此时,他呕心沥血所著的《史记》一书中所反映的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他自己的地域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史记》中势必含有司马迁本人的地域审美观的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司马迁的地域审美观进行研究。第一章、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地域审美观。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这些内容涉及各地的风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司马迁所“实录”的先秦、秦汉时期地域文化及司马迁地域审美观的特点。第二章、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地域审美观。先秦时期,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形成的各有特色的方国文化,与中央王国文化的交融所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尚和地域审美意识。小小的方国拼接构建出的就是南北地域。选择“本纪”与“世家”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探知南北地域审美意识的成形。第三章、从《史记》中的书表看司马迁的地域审美观。在南北地域的交界地带还存在有南北文化与南北地域审美思想交汇混杂的地域。本章将以齐地与蜀地为例,从史记的相关书表中找寻这两个地域审美意识产生的源流的表述。第四章、从司马迁的经历看其地域审美观的形成。其父司马谈与其师董仲舒,家族使命使然与《春秋》董氏学的影响是司马迁地域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最后,在第五章中,总结了司马迁地域审美观在我国史学、文学上的影响。
其他文献
《九命奇冤》的前身是嘉庆十四年署名安和先生编的《警富新书》,共四十回。吴趼人改写《九命奇冤》为三十六回。这部书的内容是以十八世纪广东的一件真实的谋杀案为根据,叙述
志愿服务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城市社区的进步而蓬勃发展,也是社会
提出了一种蓄冷和热水器复合空调器装置。蓄冰槽可以与分体空调器直接连接 ,利用低谷电蓄冷 ,供冷时利用蓄冷槽提高机组运行的过冷度 ,改善机组的运行效果。放冷结束后 ,蓄冰
古人在创造文字时,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融入文字中。汉字是先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结果,所以汉字的形、音、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汉语词汇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历来被研究者定性为“批判之书”,被归结为“破”除一切,而忽视了其在“立”的方面的建树。自胡适先生从实验主义的角度谈《论衡》有“立”的方面始,一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增加相
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所谓“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就是从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文学现实需要出发、在对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兼收并蓄的前
海岸线是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和特殊的土地资源,是沿海开发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岸资源利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一些地方随意占用稀缺的海岸资源,大规模地开展填
文化共同体将文化的内在精髓与文化的外在形体以独特的文化结构整合汇聚;民族文化的艺术性承载和习俗性表达为文化的保护植入了先天性的共同属性。但是,新时期少数民族非物质
考虑到流体的粘度随压力及温度变化,柱塞内油液压力随吸油压力和排油压力交变,密封长度也随柱塞在缸孔中的位置而变化,及柱塞运动引起的剪切流量等因素,通过积分方法,对新型径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