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所谓“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就是从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文学现实需要出发、在对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兼收并蓄的前提下、建立在本土文学实践研究基础上且能推动本土文学发展的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的或效果。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形成于本土并服务于本土,二是具备本土文化特征,三是具备本土话语特征。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建国十七年,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处于文学与政治“一体化”的范式之中,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带着历史的惯性发展而来,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准则,把文艺为工农群众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因而尽管受到政治因素过多的干扰,但其本土意识是十分自觉的,其本土特征也比较鲜明:一是以服务本土现实为目的,二是从本土现实需要出发去化用外来理论,三是注重结合本土文学实践状况来阐发理论。“文革”十年的文学批评几乎全面沦陷,但是对于我们今年的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来说,它立足于本土现实需要的批评目的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的文学批评从整体上呈现出由背离本土到回归本土的倾向,80年代出现了对本土文学现象的逐渐背离,90年代之后的文学批评一度出现严重背离本土的倾向,但批评界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其本土意识逐渐苏醒,“失语症”与“两个转化”理论的提出就是标志,文学批评开始逐渐向着本土回归。目前我国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失语症”仍在继续,由于中国文学批评所处的‘西化’的文化大环境、批评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惰性,以及理论创新固有的难度,导致我们的本土话语建构难以变为现实。二是“两个转换”的难以付诸实践操作,一是语言形式的全面变革和文学艺术态势的剧烈变化给‘转换’带来的难度,二是由于中西方批评理论在概念范畴体系、研究思维方式与方法上的差异造成了二者在对接上的困难,三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类基础是诗文正宗,而中国现代文论的基础文类起初是小说、戏剧,后来包括散文、影视等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建设尽管艰难,但却是文学批评建设的基本趋向,一是表现在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的意识日趋强烈,二是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建设空间。我们对于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方向性思考是:一要挖掘与利用现有的批评理论资源,二是要从本土现实需要出发走中西融合之路,三是要让批评回归本土文学文本,四是要注重批评理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