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北京西山林场,选择不同间伐强度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和刺槐林(Robiniapseudoacacia),间伐强度分别为未间伐林分(CK)、低强度间伐15%(L)、中强度间伐35%(M)、高强度间伐50%(H)。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可燃物负荷量及分布特征影响;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的影响;根据Rothermel地表火蔓延模型,使用BehavePlus林火软件研究不同林分潜在火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随间伐强度增强而增加,即H>M>L>CK。灌木层可燃物负荷量最多,草本层可燃物负荷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加,1、10和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减少,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间伐强度对不同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影响是有差异的(P<0.05)。刺槐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总量随间伐强度先减少后增加,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规律为M>H>CK>L,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在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中所占比例最大,草本层和灌木层可燃物负荷量所占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进行方差分析得出,不同间伐强度对不同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2)油松林可燃物垂直分布以0-2m层负荷量最多,冠层可燃物负荷量最多在4-5m层,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可燃物的负荷量减少。刺槐林可燃物垂直分布在0-2m层负荷量最多,刺槐林冠层分布相较于油松林较高,冠层可燃物负荷量最多在6-8m层,经过不同强度间伐后可燃物负荷量逐渐减少。(3)油松林和刺槐林地表火潜在火行为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规律为:L>CK>M>H。油松林经过低强度间伐(L)后,地表潜在火行为指标反而稍有增加,在中强度间伐(M)后,潜在火行为指标有了明显下降,高强度间伐(H)后较未间伐林分(CK)潜在火行为指标均降低了 90%以上,刺槐林经过高强度间伐(H)后,火蔓延速率和火蔓延高度接近于0。(4)油松林和刺槐林经过不同强度间伐后,根据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M>H>L>CK,物种丰富度稍有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较未间伐林分都有了显著的增加(P<0.05)。(5)油松林林下灌草的碳储量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之后得出,草本在低强度间伐(L)后,具有显著性变化,且在高强度间伐后显著性更为明显(P<0.05),灌木的碳储量只有在经过高强度间伐(H)后表现出显著性的变化(P<0.05)。刺槐林林下灌草的碳储量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之后得出,灌木及草本在低强度间伐(L)后,即具有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高强度间伐后显著性更为明显(P<0.05),间伐较明显的改善了光照条件,灌木的生长得到了充足的光照、养分和水分,故碳储量变化显著(P<0.05)。根据研究结果综合研究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得,油松林和刺槐林在经过中强度间伐(M,间伐强度35%)后对林分地表可燃物特征、地表潜在火行为、林下灌草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影响较为显著。结果可为研究地区可燃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