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状态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ICU记忆现状,探讨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状态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以及ICU记忆的影响因素,分析不适程度与ICU记忆特点的关系,并深入了解镇痛浅镇静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真实体验,以期为医务人员下一步制定精准的ICU患者个体化的舒适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昌市及萍乡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136名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状态下机械通气的患者,运用ICU不适量表、ICU记忆量表分别调查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现状以及ICU记忆特点。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状态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与ICU记忆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适程度与ICU记忆特点的关系。2.采用Husserl描述现象学研究方法,对8名镇痛浅镇静状态下的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NVivo12 Plus软件对资料进行管理,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状态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总得分为(42.97±23.75)分,标准化后的不适总体评分为(2.56±1.42),其中轻度不适为109例(80.15%),中度不适为25例(18.4%),重度不适为2例(1.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与心理和躯体有关的不适(24.65±16.0)、与环境有关的不适(10.6±7.82)、与生理需求有关的不适(7.71±5.08),患者不适条目中排名前四位的依次为口渴(5.07±2.96)、睡眠障碍(4.52±3.49)、焦虑(4.01±3.04)、孤单(3.75±3.34)。ICU患者相关记忆上,44例(32.4%)患者忘记接受过重症监护,92例(67.6%)患者记得接受过ICU治疗;132例(97%)患者有过事实记忆,其中事实记忆位列频数最高的前4位依次为:医护查房(77.9%),声音(70.6%),家人(66.1%)、呼吸管道(63.2%);120例(88.2%)患者有过情感记忆,其中频次最高的3位依次为:不舒服(61%)、焦虑与惊恐(60.2%)、疼痛(47%);100例(73.5%)患者存在妄想记忆,其中频次最高的前3位为:做梦(62.5%)、幻觉(41.2%)、噩梦(21.3%)。2.不适得分在婚姻、ICU住院病区、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否采用镇痛治疗、物理约束时间、有无留置胃肠管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的回归分析显示,婚姻中丧偶状态(β=0.352,P<0.01)、机械通气时间(β=0.256,P<0.01)是不适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婚姻状况是ICU事实记忆的影响因素,是否接受镇痛治疗是ICU妄想记忆的影响因素,是否接受镇静治疗是ICU事实记忆、情感记忆以及妄想记忆的影响因素。3、ICU相关记忆特点与不适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得出,轻度不适组别中,与家人有关的事实记忆发生率更低(P<0.05)、在中重度不适组别中与焦虑与惊恐有关的情感记忆发生率更高(P<0.05)、与噩梦有关的妄想记忆发生率更高(P<0.01)。4.镇痛浅镇静状态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真实体验共提炼出5个主题:多样的情感经历(收获幸福与希望、肯定与体谅、不被理解的困境、同病相怜的感受、自主意识的增强);恐惧与焦虑(自身期望与疾病现状的落差、主观能动与身体受限的矛盾、感知死亡的临近、环境的陌生感);感性与理性的共存(渴望家人的陪伴、想念与理解的伴随);多种生理的不适(睡眠障碍、异物感、口渴感、疼痛感);清醒与模糊(似真似假的感觉、时间概念的模糊)。结论:1.镇痛浅镇静或无镇静管理的ICU机械通气患者,他们的整体不适水平为轻度,其中最主要的不适条目为:口渴、睡眠障碍、焦虑以及孤单;同时患者普遍存在ICU记忆。2.患者婚姻状况、住院病区、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否接受镇痛治疗、物理约束时间以及有无胃肠管对患者的不适水平有一定影响;其中,患者婚姻中丧偶状态、机械通气时间是患者不适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15.8%。3.已婚状态下患者的事实记忆发生率更高;接受过镇痛治疗的患者,妄想记忆的发生率更低;接受过镇静治疗的患者,事实记忆、情感记忆以及妄想记忆的发生率更高,提示临床医务人员需要重视ICU镇痛镇静的管理,对于已婚或丧偶的患者需要给与更多的人文关怀。4.不适程度和患者的与家人有关的事实记忆、与焦虑/惊恐有关的情感记忆以及与噩梦有关的妄想记忆存在相关性,提示医务人员在对患者的综合管理中,需要融入家人的参与、关注患者与焦虑/惊恐有关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改善患者睡眠质量。5.镇痛浅镇静管理下ICU机械通气患者拥有更清醒的意识状态,更强的自主性,具备和周围进行互动的能力。患者存在不同维度的心理及生理感受,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关注,动态评估,及早识别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干预方案,以期全方位提高患者住院体验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