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中回指形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指是一种常见的篇章现象,在延续话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某个成分被引入篇章后,如再次提及,有可能重复使用原先表达,也可能使用其他语言形式来指称这一成分。一前一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就被称为“回指”。常见的回指形式有名词回指(NA)、代词回指(PA)以及零形回指(ZA)。在具体的语境中,母语者往往可以凭直觉在诸多回指形式中做出合适的选择。然而,对于非母语者来说,由于其本族母语和目标外语中回指规则存在着系统性差异,在具体语境中正确理解语篇中回指语的指称对象、选择合适的回指语指称形式,则并非易事。回指形式的选择并非随机,而是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聚焦德语中不同回指形式的使用,通过自建语料库,从真实文本出发,探究德语中如何在名词回指(NA)、代词回指(PA)、零形回指(ZA)三种回指形式中进行选择。尽管目前针对德语回指的研究并不罕见,但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语中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代词回指——人称代词er/sie/es和指示代词der/die/das,较少全面考察多种回指语形式。此外,大部分研究仅关注一个或几个可能影响德语回指形式的因素,少有研究全面考察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将系统梳理针对德语回指形式的已有文献,对其中提到的可能影响德语中回指形式选择的因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统计算法,同时考察所有前人文献中提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共同作用,明晰化德语中的回指选择机制,以期为回指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统合的视角,并尝试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提供启示。本文从以下问题出发展开研究:一是在已有文献中提到的所有可能影响德语回指形式选择的因素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这些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德语中的回指形式选择,三是这些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如何。为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将自建语料库,通过多因素标注和多元统计建模,探究德语回指语的选择机制。首先,按照布朗语料库的建库模式创建当代德语平衡语料库,共收集涵盖新闻、通用、学术、小说4大语体的语料60篇。从每篇语料中抽取前50个回指用例(共计3000个回指用例),根据文献梳理结果,对语义、形态句法、篇章语用维度的相关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手工标注。在标注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分别使用逻辑斯蒂回归算法与随机森林算法,拟合德语母语者在三种回指形式中的选择。通过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可以找出所有可能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德语中的回指选择。随机森林模型则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了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在所有可能影响德语回指形式选择的因素中,九个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它们建立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德语母语者的回指选择预测准确率高达84.24%。它们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回指距离>回指语所在小句类型>回指语位置>指称对象有生性>篇章类型>潜在竞争对象>平行关系>先行词句法功能>回指语句法功能。由此可见,作为篇章层面上的一种复杂语言现象,回指形式的选择无法仅仅通过单一因素、或者单个维度上的因素来解释。其中,篇章语用维度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排序中更为靠前(回指距离、回指语所在小句类型、篇章类型、潜在竞争对象)。此外,篇章类型这一因素和语体正式程度有关,而剩下的八个因素均与指称对象的认知突显度有关。因此,当在德语中的多种回指形式中进行选择时,总体需要遵守两条基本原则:1)指称对象的认知突显度越高,选择越简单的回指形式,如代词回指(PA)、零形回指(ZA);2)语体正式程度越高,选择越复杂的回指形式,如名词回指(NA)。此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德语学习者以及德汉译者提供启示,本文还在主体研究结束后附上了与汉语中回指形式选择的对比。结果显示,除了遵守前述两条基本原则外,中国德语学习者与德汉译者还应该特别注意两种语言在回指使用方面的差异:1)代词回指(PA)与零形回指(ZA)在德语中与汉语中恰好呈现出相反的分布趋势;2)德语与汉语虽然都遵从回指距离越远、回指形式越复杂的原则,但两种语言中名词回指(NA)、代词回指(PA)与零形回指(ZA)各自倾向出现的回指距离不同;3)德语与汉语虽然都遵从语体越正式、回指形式越复杂的原则,但两种语言中名词回指(NA)、代词回指(PA)与零形回指(ZA)各自倾向出现的文本类型存在差别。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1)首次系统梳理并考察了前人文献中提到的所有语境影响因素,探索性地在统合的框架下重新定义了诸因素的标注方式。2)确定了德语中影响回指形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运作机制,实现了准确率高达84.24%的回指形式预测。3)以往基于用法的语境共选类研究多集中于词汇、句法层面,本文创新性地将其拓展至篇章维度。
其他文献
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学位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学生学业学位的获得,还关系到学位论文整体交际目的的达成。结论作为学术论文的结尾部分,主要承担着总结研究成果、提出研究意义和指出研究局限等任务,其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论文整体质量。但目前学界对学术论文写作研究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已有研究也多从英语
学位
在现代汉语中,“V都不用V”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在书面文本中,这一结构都呈现出结构逐渐固定、语义逐渐复杂的趋势。因此,本文采取构式整体观的研究视角,根据功能语言学和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真实语料,对“V都不用V”结构在语义、句法和互动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了“V
学位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类庞杂,称谓语数目众多,而女性称谓语作为其中的一大类,有其独特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现有的女性称谓语研究成果为依据,对女性称谓语进行分类描述;同时以《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一到六级中的女性称谓语为研究范围,依托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统计语料库中汉语女性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总结归纳偏误类型,意在推测偏误成因,以探究国际中文教育女性称谓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语言扶贫”政策取得显著经济成效。通过历时多年的精准扶贫战略举措,我国于2021年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在最广泛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和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国家级贫困县均已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清零。但伴随绝对贫困的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却正在不断凸显。基于此,党和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学位
<正>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的专业性更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比普通教师更多。特殊教育教师既应具备普通教师都具有的基本条件,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及职业素养。由王璇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中国特殊教育事业与特殊教育教师师资培养研究》围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特殊教育教师师资的培养入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全书主要分成8个篇章,涉
期刊
近年来,汉语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成为热门语言,学习汉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及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作为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依托,课程设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第一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到后来该专业招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课程设置也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不断完善。首都高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点高校群,具
学位
<正>建设单位应在遵守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的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约束并监管工程总承包联合体履约。工程总承包联合体则要守住工程质量和安全底线,自觉履行工程总承包合同,保障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功能。
期刊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多音字习得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关于多音字教学的研究与讨论也正在进行。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情况较为复杂,尤其是海外教学情况随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十分有必要。本论文将针对意大利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多音字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首先统计2021年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
学位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下,强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需要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构建优质教师队伍的关键,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特殊教育学校为载体,分析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问题,就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素养的意义、路径展开探究,希望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期刊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润物无声,教育一代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使高校教育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精神文化支撑。《生态哲学研究》一书则针对生态方面的哲学思想进行反复论述,该书收录了20多篇关于生态哲学的论文以及思想理念,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