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豆食心虫一直严重危害着我国的大豆生产。植物基因工程及相关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大豆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大豆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并形成再生植株,大豆一直是最难转化的植株之一。建立高效的再生体系并能成功的应用于外源基因的导入是大豆遗传转化的核心所在。本研究通过对大豆再生过程中各个因素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的大豆茎尖再生转化系统,并通过农杆菌的介导成功的将Bt基因导入大豆。其主要结果如下:
1.大豆茎尖经过MSB+6-BA3.0mg/L+IBA0.15mg/L预培养,再植入MSB+6-BA0.5mg/L+IBA0.02mg/L培养基中,2周后外植体项部有大量丛生芽出现,待芽伸长到2~3cm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两周左右有根长出,待根健壮移栽可得到完整的再生植株,此再生体系历时5~7周比子叶节再生体系在周期上略有缩短。
2.大豆品种对农杆菌的敏感性普遍偏低,并且在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和大豆再生频率在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3.农杆菌的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均对大豆的转化有明显的影响,感染时间以12分钟左右为宜;共培养时间以2~3天为宜。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两者的最佳组合为感染12分钟共培养60小时。
4.感染之前的预培养能提高茎尖的转化频率,最适宜的预培养为1d左右。
5.在农杆菌浸染的时候通过超声波的辅助处理,能在外植体上制造许多微型的创伤,利于农杆菌的入侵,最佳超声波的处理时间为50~75s。
通过对高频再生的大豆品种上农02,申农951,合丰35等几个品种的转化,并在再生的各个阶段用卡那霉素进行抗性筛选得到了17株再生T0代植株,经过PCR检测有13株阳性,PCR阳性植株占再生植株的76.5%。Bt基因的Southern检测以及抗虫性鉴定正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