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特点,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长期稳定性。【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4月到2015年1月期间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3枚动脉瘤,均为破裂动脉瘤。40例患者术前均全麻下行脑血管造影,主要目的是对动脉瘤的瘤颈及瘤体与瘤颈的比值进行测量,对动脉瘤的形态以及其在颅内的毗邻关系进行确切的定位,以便后续制定手术方案。手术结束后常规造影并依据Raymond分级量表判定后详细记录结果,以便于和造影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组病例采用两种术后随访手段:影像学随访:我们对随访患者分别在术后6个月、12个月行造影检查,将最近一次造影随访结果用Raymond分级量表详细记录,然后对随访造影结果与初次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次造影结果有何变化并判断栓塞效果是否稳定。临床随访: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等方式,进行临床随访,结果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记录。【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3枚宽颈动脉瘤中,支架释放位置均满意。43枚动脉瘤中42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其中1例行支架置入后再行弹簧圈填塞时发现弹簧圈无法进入动脉瘤内,仅予支架置入。即可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提示封堵满意,未使用弹簧圈。42枚不同程度填塞动脉瘤的初次造影结果:83.3%(35/42枚)完全栓塞,11.9%(5/42枚)接近完全栓塞,4.8%(2/42枚)不全栓塞。术中共有4例(9.3%)患者出现意外,其中2例(4.7%)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2.3%)患者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2.3%)患者在栓塞过程中出现支架移位,经调整后恢复理想位置。4例患者经过相应的对症处理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后果。造影随访结果:首次造影结果为近全栓塞的2例患者(2枚动脉瘤)未能随访。共有38例(41枚动脉瘤)获得随访,包括单纯置入支架的1例患者,随访造影结果动脉瘤不显影,提示效果良好。其余40枚动脉瘤造影随访结果如下:90%(36/40)完全栓塞,初次随访提示近完全栓塞的1枚动脉瘤后因瘤腔内血栓的进一步机化而获得致密栓塞;5.0%(2/40)接近完全栓塞;5.0%(2/40)不全栓塞。初次治疗造影与随访造影的完全及次全栓塞率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随访:38例获得临床随访患者的结果依据改良Rankin量表统计为:92.1%(35/38)的患者得分为0~2,7.9%(3/38)的患者得分为3~6。【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在使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后疗效肯定,在后期临床疗效观察中也表明了其有可靠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