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耐寒性强,四季常青,是优良的北方园林常绿植物后备资源,如能成功实现驯化北移,将有助于改善北京地区冬季植物景观单调的现状。本研究以1980年引种自西安的抗寒棕榈及其实生苗繁殖后代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角度分析了其抗寒潜力,并研究了棕榈的膜透性、低温处理后的恢复生长情况以及叶片解剖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随后对自然降温过程中的抗寒棕榈子代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以及低温后的褐变程度进行了研究.运用多元统计的分析手段对抗寒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建立棕榈抗寒评价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寒棕榈种源地和引种驯化目的地的kira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完全满足其生长期间的热量需求,北京地区降水量不足可能会对抗寒棕榈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而北京的气候条件可能会棕榈遭受严重的低温胁迫。(2)电导率结合logistic曲线分析的方法适用于棕榈抗寒性研究,并能和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恢复观察及组织培养模拟生长恢复法共同使用,获得较为一致的棕榈的抗寒能力强弱排布结果。同时因为缺乏关键的判断特征,棕榈叶片解剖结构不适合用于分析其抗寒性。(3)运用AFLP分子标记实对‘年治东’棕、‘年治西’棕及其25个子代进行分析,将棕榈子代按照亲缘关系分为四组,通过电解质渗出率实验和冻害分级对亲本组成与耐低温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双方均为抗寒棕榈的子代抗寒能力整体优于母本为抗寒棕榈的子代。(4)以半致死温度和冻害分级为基础,通过相关性检验和测量值变化趋势,逐步递推出10个相关性显著的指标,依次为半致死温度、冻害分级、初始荧光伤害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伤害值(Fv/Fm伤害)、文脯氨酸1-3月的浓度积累倍数、脯氨酸浓度最大积累倍数、可溶性淀粉含量下降比例、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倍数(Sugar(?)-3)、丙二醛浓度最大积累倍数和丙二醛清除比例。(5)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棕榈子代抗寒性的关键作用因子进行分析,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了抗寒性表达的数学模型Y=-2.296E-16+0.549×Sugar(?)-3-0.458×冻害分级+0.192×Fv/Fm伤害,并通过聚类联合使用分析进行标准划定。证明可以通过测量低温胁迫前后的叶片可溶性糖增加倍数、最大光能转换效率伤害值、半致死温度并结合低温结束后的褐变情况评估棕榈抗寒性。